大冶铜草花绽放依旧--从冶金走廊到中国青铜文明

家乡区县: 大冶市

     在大冶,有一种小草,春天的时候与其它草混在一起很不起眼。而到了秋天,它们就齐刷刷地往上窜,并绽放出蓝色或紫红色的绚丽花朵。
它的名字叫铜草花,学名海洲香薷,因外形像牙刷,又称牙刷花。人们说,这种花有着专恋铜矿的性格,离开了本土就会枯萎,“找到这种花,就意味着找到了铜矿”。
   远古时代,没有先进的勘矿技术,铜草花成为了人们寻矿的天然“路标”。黄石的先人们正是追寻着这一“路标”,发现了闻名中外的“状元矿”——铜绿山矿,最终演绎了一段长达三千多年的矿冶传奇。

   铜草花铺就先秦“冶金走廊”大冶湖畔,有一座极富盛名的山,它有一个独特的名字——铜绿山。顾名思义,“山顶高平,巨石对峙,每骤雨过时,有铜绿如雪花小豆点缀于土石之上。故名。”

    先秦时期的“冶金走廊”,就是从这个叫铜绿山的地方开始的。怀着惊讶和憧憬的心情,记者追寻着先人的足迹,走访了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一路上,浓郁的“矿味”扑面而来。昔日的山峦变成了深谷,挖掘仍在继续,一辆辆运矿卡车在数百米深的露天采坑坑底缓缓蠕动,轰鸣声在山间回荡。
走进博物馆,记者立刻被眼前“奇异”的景象所吸引。一条条井巷纵横交错、层层叠压、密如蛛网。那些支护着井架的木桩,尽管经历了三千多年,仍在牢牢地支撑着矿井。井架形状不一,或竖井、或斜巷,构成了一个向下挖掘、向前开采的完整体系。
   面对古老的遗址和出土的铜斧、铜锛、木桶、木瓢等笨拙的工具,三千年前先民们辛勤采矿的画面,如同浮雕般一幕幕闪现:一锤、一凿、一瓢、一桶……考古学家们通过遗留下来的炉渣测算,由铜绿山古铜矿炼出的铜至少在10万吨以上。尽管因历史记录的断层,人们无法还原当时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冶炼时的真实历史。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里曾出现了一条人声鼎沸的“冶金走廊”,铜绿山就是“冶金走廊”的起点。专家认为,铜绿山古铜矿冶炼出的粗铜是经由大冶湖运至长江,再由长江源源不断运往中原地区进行深加工,铸成一件件精美的青铜器、兵器供贵族或王室享用。
    随着大冶地区三座古城遗址——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先后重现于世,愈加印证了铜绿山古铜矿成就了先秦“冶金走廊”。经考古学家鉴定,三座古城分别是春秋、战国、汉代时期,其时代恰好与铜绿山古铜矿开采冶炼时代相呼应。
专家认为,五里界城、鄂王城、草王嘴城三座古城与大冶地区铜矿冶炼密切相连,是各政治集团为管理大冶地区铜矿的采冶而修筑的城址。
铜绿山山头绽放了数千年的铜草花,铺就了一条耀眼的先秦“冶金走廊”,更成就了举世无双的中华青铜文明。

沉睡千年的矿山再度喧嚣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秦汉以后,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时代步入尾声。铁器时代,尽管大冶地区铜矿的冶炼之火并未熄灭,但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语。喧嚣了十三个多世纪的铜绿山开始归于平静,并一度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

    值得庆幸的是,铜绿山古铜矿一流的采矿冶炼技术被成功嫁接到炼铁上,使得中国的铁器时代较世界其他国早了许多,并成就了中国封建王朝的强大与辉煌。
随着封建王朝逐渐灭亡,中国近代重工业随之崛起。铜的用途不再局限于制造武器、盛器、乐器等,而广泛用于工业领域,铜的开采冶炼全面解放。
时光回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初。1958年9月,黄石水利部门在铜山口修建水库时,发现了一块6.4米厚金灿灿的含铜黄铁矿。这块矿石引起了地质部门的重视,并对铜绿山进行勘测,当钻探探至地表以下100米时,便发现了厚达60米的铜铁层,显示了可观的开采前景。
1966年,鄂东南地质大队已探明铜绿山矿区铜金属储量达80万吨规模,而且该矿既是一座大型铜矿,一座中型铁矿,还是一座特大型金矿和中型银矿,其矿产资源储量大、品位高,引起业界的高度关注。
   1971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绿山铜铁矿成立,正式投入开采,拉开了黄石铜产业快速发展的序幕。实际上,铜绿山铜矿仅仅是我市铜矿矿山的一个代表。据勘测,以铜绿山为圆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范围内,铜的保有储量为400多万吨,包括铜山口铜矿、丰山铜矿、龙角山铜矿等。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市大冶有色金属公司、华中铜业公司、三鑫金铜股份公司等60多家铜产业企业先后投产,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家,形成集采选、冶炼、铜材加工等较为完善的产业体系。
黄石大地上的“铜”在科技创新中已逐渐放射出“金子”的光芒。大冶有色多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大江”牌金锭达国际领先水平,中铝华中铜业研发超长高精度射频电缆无氧铜带创行业纪录。
据不完全统计,建市以来,黄石累计向国家贡献铜精矿75万吨、铜300多万吨。

    后资源时代的转型思变“有矿时没有好好利用,没矿时才知事态严重。”曾有人这样说,一座资源型城市总习惯于吃“资源饭”,总有一种依赖资源的“惰性”。黄石也不例外。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大规模开采,黄石人引以为骄傲的铜矿资源,开始面临枯竭,并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龙角山镇消失了,铜山口镇撤销了,铜绿山镇合并了……进入20世纪,大冶有色金属公司旗下铜绿山、铜山口、龙角山、赤马山、丰山、八分山、叶花香7座矿山,只剩下铜绿山矿还在露天开采,铜山口、丰山、赤马山矿均处于残采状态,其余均已关停。
更令人遗憾的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许多铜矿冶炼成粗铜后就直接卖掉,或运往外地进行深加工,白白丢掉了可观的附加值。面临矿资源枯竭,企业不仅要生存,还要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步该何去何从?严峻的形势让吃惯“资源饭”的大冶有色公司学会了思变:不仅要拓宽视野去找矿,更要由“卖资源”转向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
    在原材料基地的位置徘徊了半个世纪后,大冶有色终于往前迈了一大步。2007年,在找矿之前,大冶有色公司做了一件比找矿更重要的事——与中铝公司合资兴建6万吨高精度铜板带和7.35万吨铜带坯项目,依托铜资源,一条集产矿、炼铜、铜加工、铜产品于一体的“铜产业链”基本形成,实现了曾经的一个点,变成了两个相扣的闭环产业链。
    2009年7月,有色公司又现大手笔。总投资为15亿元的铜冶炼节能减排改造工程正式启动,预计今年年底建成投产。投产后,粗铜生产能力将提高到20万吨/年,可减少能耗50以上,每年减少废水外排量247万吨,年增效益2亿元。
    这是一个与矿资源枯竭赛跑的生动范例,成功实现了资源枯竭下的“华丽转身”。目前,大冶有色公司的生产能力为:采矿360万吨,选矿450万吨,阴极铜38万吨,黄金10吨,白银300吨,硫酸60万吨,铁精矿35万吨,低氧铜杆10万吨、铜管6万吨。
2008年至2009年,大冶有色金属公司连续两次跻身于中国企业500强排行榜。
   如今,市委、市政府早已为企业安排好了集约化、规模化发展之路:按照“发展大产业”战略,拉长产业链条,加强冶炼深加工,配套相关产业,打造千亿元有色产业集群。

念薇*(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