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何景森
从前人们出行到富利,常爱走新政老镇乘揽载船顺嘉陵江而下,虽有三滩两拐可丰水时一溜烟就到了。
下船后,向着江岸山坳那棵大黄桷树处,踩着不规则的石梯路使劲往上爬,累了在树下歇会儿。回首眺望江对岸那块陆地像个大铜锣扣着。江水呈U字形绕过,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乐逍坝。
再向上爬六、七十步大石梯,富利古镇就在眼前了。富利原名“互立”,是四方移民杂处的社会印记。清初期南部知县巡视此地,体察民情、调理民事,将“互立”改为“富利”,意为和睦相处,共同富裕,大家有利。上下都赞同更名,富利乡名沿用至今。顺着平坦的老街慢步五十余丈,锁住西端矗立着高大恢弘的万年台(戏台)。这座标志性的斗拱木质古建筑呈方形,房顶高三丈,中顶着状元帽型,房脊呈放射状的四角反爪向上翘着。脊上分着四龙回首仰望中顶。再凌俯椽、雕花窗户、朱漆木门栏和木柱,一楼一底上下两层。可惜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富利乡公所换届选举,乡长更替。任博益、马丕华等人把万年台拆了,在万寿宫两幢仓库之间修了一个小戏台,其余囊入修私宅。
万年台前老街南、北两边呈左、右对称的是万寿宫和禹王宫两座移民会馆。万寿宫、禹王宫同万年台系互为倚角的三角形,老街形似万年台为顶点的中轴线。
万寿宫位于老街南侧,大河山和观音山环抱着一个幽静的小湾,形若一个摇篮,可谓风水宝地。它就座落在观音山脚下,气势宏伟而又古朴典雅,为乾隆年间建造的江西移民会馆。万寿宫主体坐西向东呈明三暗五的长方形三合院,内有正三大殿两侧殿两侧厅。它的整体结构雄伟高大坚固结实,托梁和木柱直径足有两尺。望着那些凌俯偃瓦,椽阁木梁彩画,雕花窗户,精湛的神偶塑像,无不凝聚着客家文化的精华。
紧靠着万寿宫后面的是观音阁,观音阁的规模比万寿宫小,只有正三殿,但建筑气势恢弘,观音菩萨塑像和其他神像栩栩如生。
紧靠着万寿宫前面的是乡公所两幢仓库,中间夹着一个小戏台。小戏台下面是100平方丈的大坪坝,均匀植着四棵大黄桷树,枝叶交错茂密,避日遮雨两全。中间镶嵌着石板,周围长有小草,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也是看戏的好地方。演出时一些少年爬在树上坐着、卧着、仰着看戏,谢幕时还相互比赛从这棵树到另一棵树看谁先下来。
正对着小戏台隔着黄桷树坪坝,原是富利小学,有木建筑教学楼,分上下两层教室和半边走廊,中间留有校门进出。左右两侧由围墙封闭着,黄桷树坪坝是学校理想的内操场,活动集会的好地方。同时还在北边另辟了一个篮球场,是一个美好的校园,年过古稀的老人至今还留恋着。可是好景不长,1952年地方政府决定在此设点储粮,要求学校搬迁,学校只好“忍痛割爱”。黄桷树、校舍、观音阁、万寿宫先后毁损现已荡然无存。
位于老街北边与万寿宫相对称的是禹王宫,相传是湖广会馆。建筑规模比万寿宫小,也没有那么雄伟气派,但结构坚固美观大方,内三大殿宽敞明亮。阶沿两边塑有两尊石狮,虎视眈眈盯向前方院坝。这里是富利古镇的集贸市场,每三日(一四七)逢集,粮食、棉花、纺织品等都在这里交易。买卖兴旺,生意红火,宫内斗行,市息管理人员忙个不停。
从禹王宫侧后上去就是长宁寺,它是富利古镇最大的佛教寺庙,场上佛教分支紫霞坛也设在这里。平时住有和尚在此念经、拜谶,民间也有人烧香还愿。紫霞坛定期在这里做会、弘法等宗教活动。
长宁寺下湾就是张(飞)爷庙,它坐北向南,环境优美,风水极佳。张爷庙系清代木质古建筑,古朴典雅庄重结实,主体内一正殿两侧殿、两侧室,正侧殿分别塑有张飞及护将神像。三国时张飞坐阵阆中封汉桓候,富利古镇隶属辖区之内,先民为他修庙,朝圣祭拜是礼也。清末民初有几个道教流派的端公先生暂住庙内。民国中期富利乡公所驻此办公,拆了部分神偶,又在下面山门两侧修了两幢住房,左右筑了围墙封闭起来。解放后,1951年富利置区公所在此办公,又将左右改修为两幢房子。1953年撤区将全部房产划归富利小学,整个张爷庙建筑至今保留完好,这大概是学校与文物有缘罢。距张爷庙右侧不远是文武宫,也是“湖广填川”的移民会馆,其规模不大,是座古朴幽静的小院。清末民初民间秀才常在此设私塾教书、讲学,民国中期就拆了。文武宫左侧对面的二台地上建有九层石塔字库,正对着九家沟,于1966年“文革”破四旧暴破拆除。
清末民初,乡下地主、富农等有钱人家都来场上买地修房经商做生意,古镇街道逐渐修缮完备。其中龚、王、徐三家地主不仅铺面修得宽大,同时还在后面修了两楼一底的碉楼,比其他屋顶还高出一丈,特别显眼。这三座碉楼呈互为犄角,遥相呼应的三角形。白天登上碉楼四处街景尽收眼里,眺望远处心旷神怡;夜晚静听更鼓和各种声音、洞察盗贼行径。
富利古镇位于嘉陵江中游,是水运港口,也是水陆交通要冲,物资集散和转运地之一。水运除本地木船短航之外,还有上自广元下至重庆的远航,常有二三十只船筏停靠歇息或装卸货物。南阆盐场管理处在此设有办事机构,常驻3—5人办理盐务。每天都有数十“背二哥”从建兴、流马、东坝陆路背盐到富利,返回背日用品和粮油,夜晚就地歇息江岸码头河边客栈,虽是船篷竹屋,但可见夜幕江中船上灯火闪动,微波荡漾时隐时现。富利到县城每天都有滑杆来去,与新政、王家也有揽载木船往返。同时富利古镇也是顺庆到巴中的陆路隘口,常有行人过往,间或有骑马、坐轿的过客经过此地,场上五、六家客栈通常住满。
除水陆运输业外,还有造(修)船、淘金、制盐等从业人员,场上酿酒、酿醋、榨油、轧(疏)花、漂染等作坊达十余家,乡下纺线织布、土法缫丝、米、面、粉、油、豆腐等加工作坊比比皆是。耕耘在这块土地上的一代代农民,除生产常规的稻、麦、油菜、葫豆外,还生产远销省内外,色鲜味正的生姜和香梨,百年上下颇负盛名。除此,富利本地土(特)产还有棉花、蚕丝、白蜡、桐油、土布(纱)等销往顺庆、重庆。
那时富利古镇集贸一派繁荣,无论是农副土特产品(含加工产品)、日用工业品和农村手工产品都是分市场、分地点进行交易。街道铺面生意红红火火,房檐阶下汤锅小吃密密麻麻。茶馆、洒馆客人满座,时有说评书、讲圣谕、川剧坐唱、金钱板、莲花闹前来表演。大的茶园还设有赌场,除麻将、牌九等聚赌外,间或还有数十人围案的大赌—“压红宝”,有的倾家荡产。
旧社会富利古镇佛教、道教及其流派盛行,境内大小庙宇、道观四十八处。其中以万寿宫、长宁寺、符瑞庵、当阳寺、凤凰山、大觉寺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周围树木茂密、风景优美、环境幽静。山垭、隘口黄桷古树随处可见,浓荫蔽日是歇息乘凉的好地方。
每逢年头岁尾、节日会期,场上都有川剧、木偶、皮影等班子登台演唱,有时甚至好戏连台,前往看戏的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除演戏外还有耍龙舞狮、走高脚和高台舞等。古镇富利人喜欢看戏、听戏、说戏的很多,戏迷、戏子也不少。顺庆、遂宁川剧永庆乐剧社和科班常驻富利演出。富利乡长马丕华还组建了自己的班子—文华剧社,解放前夕在县城开园演出被留下,后来收编为南部县川剧团。另有蒋氏木偶戏班和徐氏皮影也常在乡、村演出。
富利古镇乡村民俗,男女婚烟常是媒妁之言、父母作主、纳彩礼、名媒正娶、哭嫁、坐花轿、吹吹打打拜堂入洞房。新郎穿着士布长衫,头戴青色瓜皮帽迎接新娘。民俗还有人生病请“端公”先生在堂屋设“临坛”着袍帽,打锣“送星宿”驱鬼除魔、卜卦。点着香蜡在病人榻前用“司刀”晃来晃去,嘴里念念有词,含含糊糊地说什么:“有坛归坛,有庙归庙,无坛无庙的魔鬼,莫在XXX门前东游西荡,回地府修炼才投胎成人……”毕后吃了病家的酒菜收取礼金完事。有的死了人还做道场,大户人家长达十天半月,也有三、五、七天的,最少是早启晚散。民间百姓年头岁节除点油灯、香蜡、烧纸钱、祭拜祖宗及灶神外,还有祭拜山神土地寺庙诸神等活动。
随着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古镇富利已旧貌换新颜。原来一街两巷的木质旧房已全都翻新为砖混结构的楼房。昔日的宗祠、神庙、教堂、会馆、碉楼、戏台等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十街八巷两边楼房耸立,商铺绵延相连。街道外连南蓬、滢新两条公路,车辆从中穿越而过。背二哥、滑杆早没了,揽载木船也退出航运,取而代之往返富利、新政、王家是大小巴士和机动客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