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部传统民俗

家乡区县: 南充市南部县

南部县地处巴山南麓,居四川省北部,嘉陵江由北而东南穿越境内,西北与阆中、苍溪、剑阁、梓潼、盐亭等相邻,东南接壤仪陇、蓬安、南充、西充,辖区面积2286平方公里(新政区未划归仪陇前),人口130余万。
南部县历史悠久,南北朝萧梁天监二年(公元504元)改南国为南部县,县名一直沿用至今。根据嘉陵江沿岸的考古发掘证明,早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便在这块土地上休养生息,创造了自己的文化,在与大自然的斗争和生产实践中,不仅索取了籍以生存的生活资料,而且在闲暇的清风明月之夜,围着篝火,摩拟着战斗、劳动、狩猎的情景,抒发丰收胜利后的喜悦,以及对大自然神奇现象的膜拜,不自觉地萌发了最原始的歌舞及祭祀活动。历史的长河浇灌了这些艺术萌芽,使之成长茁壮,瓜瓞绵延,枝衍叶茂,繁荣多姿。
嘉陵江古称渝水,两岸所居的賨民便是我们的祖先之一。西晋郭朴在其所撰《上林赋》谈到:“巴西(今阆中)有渝水,僚人居其上,皆刚勇好舞,汉高祖募此以平三秦,后使乐府习之,因名巴渝舞也。”近人顾颉刚在其《论巴蜀与中原关系》一文中曾记:“那时住在渝水两岸的賨民,又做了汉军的前锋,他们喜欢歌舞,传到后来就叫着巴渝舞。”以上史志文献记载了我们的祖先,不但勤劳勇敢,而且酷爱歌舞,连打仗都要“歌舞以凌殷人”(见《华阳国志》)。
千百年来,民间舞蹈及一些载歌载舞的祭祀活动,都带着家乡泥土浓郁的芬芳,在哺育我们的沃土里绽开出永不凋谢的艺术之花。南部县除存在川北地区普通流行的龙、狮舞外,还有高脚狮舞、五瘟龙、花灯、地灯、傩戏、跳坛、菖蒲剑、行香、讚呗等祭祀舞蹈活动,就以县内来说,深丘高山的上五区与低山浅丘的下五区,所存在的同样民舞也风格迥异。现分类叙述如下: 一、龙舞

龙,在古人眼里是具有多神性的动物神,《易•乾卦》就有“飞龙在天”,王充在《论衡•龙虚》中说:“以龙神为天使”,“云至而龙乘之”。又说牠是掌管雨水的神,《山海经》“应龙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及“应龙蓄水”。又人们认为牠能给人们带来祥瑞,乃至天子的化身,《诗经》中的《玄鸟》、《戴见》中分别有:“龙旗十乘,大糦是承”。《礼祀•郊特牲》:“旗有十二旒,龙章而设日月,以象天也”。在《史记•天官书》中干脆说:“轩辕、黄龙体。”也有认为龙的出现,会有圣人出世,如《拾遗记》中就有:“孔子当生之夜,二苍龙亙天而下,附尼之房生孔子。”
总之,在人们心目中,龙是吉祥如意的象征,成语有“龙凤呈祥”,童谚有“龙来龙来,四季发财”等等。海外侨胞都以我们是龙的传人而骄傲,故在重大节日、庆典,龙舞是必不可少的了,而以正月新春佳节为最。
1、彩龙:每到大年初一,在鞭炮的繁响中送来了欢快的“龙冬花”(击乐曲牌)锣鼓声,“彩龙”上街了,前面领队的是提着元宝灯的“灯头儿”,散发拜年帖子,在引龙人的领头下,那上下翻腾、左右回旋着的彩龙舞将过来,其矫若逰龙的画面,真实地映入了人们的眼帘。
彩龙的表演形式一般为4人,3人舞龙,1人持“宝石子”“逗宝”。服饰为对襟衫,灯笼裤,腰系红布带,舞姿大概有:龙转身、魁星点斗、龙缠腰、滚龙抱柱,懒龙翻身,大翻身,童子拜观音、滚龙单跳、双跳等十种。
2、五瘟龙:它流传于我县升钟镇一带,建国前较为流行,建国后大约是“无瘟可收”,很少出现了。一般在每年开春直到五月端阳节前走乡窜户演出,在民间来说,这段时间是“收瘟摄毒”的最佳时期。
据代代流传,它始于明末清初,那时战乱频繁,瘟疫流行,人们为求神的福佑而形成的一个舞种。据清人彭遵泗所撰《蜀碧》中即载有:“蜀大饥,人相食”,“其时瘟疫流行,有大头瘟、头发发赤,大几如斗,有马眼瘟,双目黄大,森然挺露;自膝至胫,青肿如一,状似马蹄,三病中者不救。”五瘟龙所指的五瘟是猪瘟、牛瘟、麻瘟、豆瘟、赤脸痢瘟等五种。而人们即是通过“五瘟龙”达到辟邪,驱瘟过太平日子的目的。
它的表演为7人。3人耍龙,2人舞狮,1人扮笑头,1人耍猴,彼此配合,在人户的院坝演出。其服饰基本上都是对襟打衣,腰系红带,下著灯笼裤,足蹬多耳麻鞋,唯扮猴人上身翻著皮掛,下肢穿花裤。并与笑头扮者均戴面具。道具是场地中设一主灯,四角一排灯,龙舞套路与彩龙相同。在舞龙的过程中将四角排灯依次带到中央主灯,这称为“归位”。完后,由主家随意犒赏钱粮而另走别家。
3、板凳龙:也是龙舞之一,它是用长条凳作龙身而得名。建国前板凳龙多流行于农村,也是在春节期间出现。它制作简单,用竹扎的龙头、龙尾,彩画后套在凳的两头即成。3人表演,龙头2人各持一凳脚,龙尾1人,在密切的配合下,作出:龙摆尾、龙翻身、龙抢宝、龙抖水、龙抬头等表演。它一般是单家窜户,舞龙者多为贫穷人户的青年男子,以此作为新年的一份喜庆收入。
4、水龙:又叫“水把龙”,流行于我县的国民政府时期,它多在夏天出现。每当久旱不雨,地方政府就要下令“断屠”(表示不杀生茹荤而祈求老天降雨),屠工们为了使断屠早日结束,便要扎水龙祈雨。
水龙一般为九节,青竹扎成,以松柏枝叶缠绕龙身。舞时均赤膊上阵,一上街头,随着锣鼓声,老百姓纷纷提着水盆、水桶,用碗、瓢舀水向舞龙人泼去,以期求得甘霖的普降。这里有个不可分割的小插曲,只要舞水龙的这天当晚,必定要配合“抬狗”逰行。用方桌一张,上用竹片、松柏枝扎成小龛,龛内置一身著花衣裤的驯犬,4人抬着上街,伴着锣鼓,围观的人群往往引得捧腹大笑,因为民谚有“笑狗要下雨”,故以此达到所要求的目的。

二、狮舞

狮舞与川北其它地区大同小异,从舞种类别来分有地台狮、高台狮、高脚狮等。地台狮是平地表演,高台狮是在重叠的方桌上表演,据我所见到的最高是重叠七张桌,而据传闻,在某些地区可高达十张桌之多。高脚狮是舞狮人脚扎高翘表演。我县上下五区笑头打扮有显著差异,上五区所载笑头(俗称笑和尚)面具为半爿罩面,吹口哨象征狮“吼”。从城关到下五区笑头面具则为整块套满头部,撮唇发“啊……嗬嗬”之声以逗“狮子”。过去新年在街头演出时,往往会遇到一些“行家”,“摆字”、“摆阵”,“灯头儿”及狮舞的人必须接受挑战,按规矩拆破,如有差错,不但拿不到“礼行”钱,还要把灯头儿手中所执“狮球”拿走而“打道回府”。它还有一个规矩,哪怕阵仗浩浩的狮队,一遇上龙舞,就是小小的彩龙,也要廻避,或排列路侧,让龙队过后方才行进。
狮舞的表演人数一般为3人,2人著狮衣(俗称“衣子”),1人扮笑和尚,如遇“拆字”、“摆阵”,笑头因面具的关系无法参加,则由打扮成孙悟空形象的人参加演出,笑头手执文昌帚(即拂尘),随着狮舞表演翻滚,竖蜻蜓等动作。它的演出分地台、平台和高台,一般都在十字街头,或大的院坝等开阔地段表演。地台是就地演出,平台多了一张上面放着板凳的桌子,高台则是数张方桌搭叠而成,表演难度较大,但所得钱粮也会随之增加,表演名目也各有不同(因限于篇幅场记省略)。
地台表演有:狮子请客盗袍,细目共10个,有怒狮下山、侧地滚、扑食、大跳、狮子睡觉、狮子歇气、立柱、笑头夺袍、狮子舔脚、狮舔屁股。最后笑头跳上狮背抖开“加官”条子“一品当朝”而告结束。
平台表演有:笑头耍四门,戴帽出场,越角、栽桩、穿堂、拜四方、滚狮亮相。
高台表演有:狮子上台、耍四角、立正面(立是倒立即竖蜻蜓)、蛤蟆晒肚、钻席筒、狮子扫荡、狮子上背、跑白老鼠、倒立中台、白鹤闪翅、爬顶台、狮子拆台、狮跑场、翻皮亮相等。
狮舞所配乐器均为击乐、大鼓、大锣、大钹等组成。

三、地灯

地灯是活动于冬腊月到春节期间的歌舞,它有简单的故事情节,稍大一点的堂屋外阶沿或院坝即可演出。演员们载歌载舞,憨愚滑稽的灯官骑着独杠,诙谐机灵的花子(相当于川戏中的“襟襟丑”)打钱棍,演出者的一些动作、语言往往引得观众们捧腹大笑。优美的歌声、轻盈的舞姿、风趣的道白……新年之乐尽于此矣!
地灯起源有如下流传,据说唐王之母患眼病不愈,乃发愿于正月十五大闹花灯,取光明如昼与民同乐之意。乃敕封灯官、灯头,如愿施行,后母病愈,从此相沿成习,形成了一种民间节日活动流传至今。
表演人数一般为灯官、灯头、花子2人、彩女2人组成。
道具:纸扎枣红、白色马各一。彩船一、彩灯二、钱棍二。
表演顺序大体为:打钱棍、姊妹灯、跑马、推车、行船等。唱词大致有三:
1、钱棍调(曲谱及衬词略):
雪花飘呀飘,飘出个雪美人(儿)比奴好。
太阳出来了呀,早知道露水夫妻没儿怀中抱。
过了这道河又过那道河,为情郎才把那裹脚脱。
老爷下来了,就是棒棒敲,一棒打在奴头上。
2、姊妹灯调:
一字一条枪啊,二字两条龙啊,梭儿郎当飘,飘而郎当梭!
五字盘脚坐啊,六字下面两条脚啊……一直唱到十字。
3、跑马调:
正月里来闹元宵,刘伯温脚踏仙儿桥(喂),太平春(儿)!家家户户明灯照……就这样一直唱到十二月。

四、花灯

花灯的起源与地灯传说大同小异。说的是唐王李世民之母有“龙眼之灾”,乃许红灯大愿,并勅大臣李文学为灯官办理,李文学乃奉诏制“天灯三十六,地灯七十二”,后来母病痊愈,地方相沿成俗,流传至今。我县店垭乡荷花村的花灯舞更是具有特色,演员数10人之多,它以耕地、种茶、薅茶、採茶为主,穿插着龙舞,高脚狮子,车灯、连响(即打钱棍)、和尚背大嫂(1人扮演如川戏中的“老背少”),马马灯笼,伴随着一些简单的故事情节,边歌边舞,唱腔中包括了灯戏、地灯、川戏、民歌、快板等应有尽有,繁声盈耳,琳琅满目,演出往往通宵达旦,破晓始散。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和陈刚同志先后到该地采访蒐集,陈刚同志花了一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还详细作了场记,歌词、记谱等工作,整个资料已编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南部县卷》中,在此不再赘述。

五、跳坛

跳坛的来源与活动相传为在唐代,天兵与唐兵发生了一场战争,交战时,天兵走失了一支人马,多方找寻,终于在人间找到丢失的“赵后圣主”和“罗公施主”所带人马,原来他们早被烧死,其魂灵躲在一个民居的堂屋角成了冤鬼。从此闹得人们鸡犬不宁。后来当地人认为这些冤鬼竟是天兵天将所化,便用大石制成“鼓盔”盔内安置“罗公施主”及“赵后圣主”等二十九位亡灵,招魂其中并以酒食供祭。后来把这个石鼓盔称为神坛,并每年轮番祭祀,是为“传坛”,传坛要演戏,是为“傩戏”,戏中以舞蹈为主。下述资料,即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双峰乡七代相传的老艺人杜南楼来县文化馆我家由他口述,我作笔录的简单掠影。
1、表演人数共14人,其中:开路先锋1人,赶会5人,点坛1人,傩傩2人,假和尚1人,张公道1人,判官、小鬼各1人,二郎1人。
2、服饰:(略)
3、演出梗概:先由手执大刀的开路先锋出场走各种舞步,主要是鱼肠路亮相,随之鱼贯而出的是引兵土地,师娘子,傩傩,假和尚,押兵仙师等,这称之为赶会。以后则分别演出点坛、祭兵、耍傩傩、假和尚赶斋,张公道讨口,使者催愿,仙官了愿,二郎清宅扫荡等齣。
以上所用乐器均为击乐,曲牌多用“登亮子”、“巧七锤”、“鸡啄米”等。

 

苏昀(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