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5亿元,年均增长54.8%;财政总收入达到131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28亿元,年均分别增长45.9%和31.9%;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1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2301元和8672元;三次产业比重为1.34:68.99:29.67。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位居陕西省各县之首。
工业
神木县解放后,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工业有了很大发展,并大体经历三个阶段。
1947~1956年为恢复、改造阶段。神木县人民政府首先以两年时间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各项生产。到1949年,原国民党统治区的55座小煤窑、298户手工作坊、1000余名工人复工,占企业和职工总数的90%以上。1953年起,按照中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精神,本着“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神木县82.4%的手工业者走上集体化道路,成立10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8个生产合作小组,从而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生产关系。这一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本阶段最高峰——178.4万元,是1949年的2.6倍。
1957~1979年为曲折发展阶段。1958年,神木县按照“以钢为纲”的方针,投资630.35万元,上马炼铁、炼焦、炼油、水泥、化肥等43个项目,兴办“厂矿”3716个,动用劳力数万人。其中仅炼铁厂就办了102个,上劳力29616人。年终时定型的仅有7个,总产值298.6万元,不足年初计划1043.6万元的1/3。1959年的工业产值又比1958年下降19%。1961年“大跃进”降温,神木县调整工业结构。1963年,工业企业精简为29个,年产值降为102万元。1968年工业总产值仅有77.3万元,略高于1949年。神木县1950~1983年工业收入赤字125万元。铁厂连年亏损,年亏损额最高达50多万元,糖厂原料不足,贺地山焦厂产品质量不过关,相继停产。
1980~1986年为改革振兴阶段。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大趋势下、神木县通过政治思想上拨乱反正,端正了发展工业的主导思想,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关停并转了一批亏损企业,扶持发腱展劳动密集型的地毯业为的的轻工企业,提高地毯出口量,换取外汇。1982年神府地区发现大煤田。1986年神木县独立核算的工业余业达97个,另有个体工业户990户,从业人数7800人,工业总产值3219.3万元。同1949年相比,行业门类扩大1倍,生产单位增加2倍,从业人数增长6倍,工1业产值增长48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10%左右上升到31.52%。精煤、地毯、柳制品已进八国际市场;玻璃、生铁、铜制炊具、注塑布鞋畅销临近省区。
2010年,神木县煤炭产量达到1.6亿吨,诞生于神木的特色地标产业——兰炭,已建成23套60万吨以上大型环保节能兰炭生产线。累计完成项目投资455.5亿元。
2012年,神木县规上工业用电量87.39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8.9%。完成工业总产值1219.7亿元,比上年增长3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1176.2亿元,比上年增长35.5%。在全县统计的20种重点产品中,大多数产品的产量实现增长。工业经济运行效益不佳。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26.1亿元,比上年增长14.58%;产品销售率95.3%;实现利税415.3亿元,比上年下降0.6%;利润304.4亿元,比上年下降2%;企业亏损面43.4%,亏损额7亿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