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谷不简单,在甘谷的地界上会经常看到“华夏第一县”的牌子,也的确名符其实。号称“华夏第一县”的地方不少,公认的却就是甘谷。甘谷,古称冀,周庄王九年(公元前688年),建冀县,迄今有2680年,为全国县治肇始之地。
去之前,我给老家在当地的朋友说,看完庙会再去看看大象山石窟。我说的时候不觉得什么,到了庙会现场才发现,这个所谓的庙会就是在大象山下举办的,后来在网上查资料,才知道正是大象山的“浴佛节”庙会,这让我觉得自己有点惭愧。
等把车停在人车混杂的地方下车来的时候,突入眼睛的就是高高的、长长的一座山,山脊上,亮亮的是通往山高处的道路,道路上不时闪着人头,一看牌子,这就是大象山。既然有大象山,就必然会有石窟,眼睛顺着山脊往上,就看到山的这边悬崖峭壁上有着一些窟样的东西,最高处一个大大的石窟。我就知道大象山我见了,石窟也要见了。
在山下道路的两边,密密麻麻地已经搭好了各种各样的棚子,这里就是庙会的主要交流地。想着先找个饭吃,就沿街走。虽然搭起来的很多,但也只是在准备阶段,正式开火做饭的却很少。最终找了个摊子,吃了一只甘谷的肉卷子,类似于“肉夹馍”的东西,不是用饼,而是用馒头夹肉。
几个女人还要找着吃麻辣烫的时候,我直接去了山脚下的山门。人的确很多,山上下来的,不断上去的。上山的台阶很陡,爬山不是我的长项,我只爬了几层,然后遥望了一下山上,转身下了山。著名的大象山的“悬崖大像”,也是在山脚下远远地用长焦拍了一个。虽然有点遗憾,却也觉得不虚此行。
有意思的是,大象山上财神殿的一副对联,不知拜神者作何感想:“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什么事,朝来拜夕来拜叫我为难。”实在是高!
大象山的网上资料(大象山的名称由来我猜想着要么是因为形如大象,却发现山如旗;要么取“大象无形”之意,没想到取的却是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
甘谷大像山,位于甘谷县城西南2.5公里秦岭西端的文旗山上。自山脚石级而上至巅,总长1.5公里,占地面积约640亩,是古丝绸之路上甘肃东南部融石窟和古建为一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上松桧丛生,丁香溢彩,亭台楼阁依山而建,雕栋画廊绿树掩映。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坐石胎泥塑大佛一尊。
大像山石窟为甘谷八景之一的悬崖大象,大佛洞窟两旁,依山附势修有长长的走廊,如同一条腰带。廊上窟龛相连,巍峨壮观,现存二十二个窟龛,大都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和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这是大象山窟龛特殊之处,在全国也很罕见。
甘谷大佛为半圆雕石胎泥塑,高23.3米,肩宽9.5米,头高5.8米,膝长6米。其造型高大雄伟,令人仰止,所具有的文化特质可视为西方装饰性雕塑和中国写意性雕塑完美结合的艺术巨制。
据考证,甘谷塑佛造像可远溯北魏,先后共经历了四个朝代,三百多年。大像山之得名,因山巅修凿大佛像而来。甘谷大佛为释迦牟尼佛。大像山自从以大佛闻世更名后,世人一直沿称大像山。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在深入研究了佛的出生、历史、典故后,根据释迦牟尼“乘象入胎”的传说,认为起名大象山更为确切。虽仅一字之差,且同音,但意义深远。从此大像山景正式命名为大象山了。
大像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
山上的房子庙宇,古意十足。
俯瞰华夏第一县,我站的不够高,却想着如果在最高处看这个县城那又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看着这张景区的地图,我想的是如果到了晚上,有了灯火又会是怎样的情景?
山上游人如织,山下小摊林立,热闹非凡。民间的文化活动,总能让人们类似于过节一样的狂欢几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