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圩子乡位于萧县西南部,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4万亩,农业人口4.8万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把胡萝卜生产加工这一当地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2006年全乡胡萝卜种植面积6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94%,形成了一乡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萧县孙圩子乡胡萝卜一乡一品情况简介
孙圩子乡位于萧县西南部,辖24个行政村,耕地面积6.4万亩,农业人口4.8万人,是传统的农业大乡,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始终把胡萝卜生产加工这一当地优势产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
2006年全乡胡萝卜种植面积6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的94%,形成了一乡一品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其无害胡萝卜加工出口基本情况如下:
一、发展特色蔬菜基地政策与措施
1、制定发展规划,推进特色蔬菜向优势产区集中,孙圩子胡萝卜种植历史悠久,农民积累了丰富的栽培经验。1998年以前,由于胡萝卜种植面积零散,全乡不足l万亩,再加上品种繁杂、管理粗放等原因,形不成优势。1998年,县政府根据中央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按照大基地、大市场、大龙头、大服务的整体思路,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着力推进特色蔬菜向优势产区集中,先后制订了水果、蔬菜优势农产品农业化发展规划(萧政[1998]54号)和关于加快全县蔬菜产业化发展工作意见(萧政办[2005]27号)将孙圩子乡规划为优势农产品(无公害胡萝卜)的主产区,并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扶持,使无公害胡萝卜这一特色产品得以做强、基地得以做大。
2005年,以孙圩子为中心无公害胡萝卜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5万亩,占全乡耕地总面积6.2万亩的85%;总产量24万吨,总销售收入2.4亿元,占全乡种植业总销售收入的86%;全乡种植户人均胡萝卜、收入2120元,占基地人均种植业收入的92.4%。胡萝卜生产已成为孙圩子乡发展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2、制定优惠政策,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为解决基地发展资金问题,县政府和孙圩子乡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简化贷款手续,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鼓励民间资本入股,为基地每个新发展胡萝卜生产的种植户协调小额贷款2000元;鼓励种植协会会员个人申报无公害农产品,每申报成功一个无公害农产品奖励3000元;凡外地客商来孙圩子开发或兴建胡萝㈠比发、加工企业、土地免费租用。这些优惠政策的出台,激发了种植户和外地客商的投资热情,2000年至2005年,不同渠道的投资累计达3000万元。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