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县孙圩子胡萝卜2

家乡区县: 安徽省萧县

二、规模与水平 1、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系列化服务、提高基地及产品品牌的知名度。以孙圩子乡为中心的无公害胡萝卜生产的集约化水平、基地实行统一品种、统一生产标准、统一生产资料供应、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品牌销售的办法,形成了一乡一业和一乡一品的发展格局。“孙圩红”牌胡萝卜已成为全县蔬菜发展的主导品种,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和专业化管理,加快了基地蔬菜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同时也有力地带动了基地相关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品的知名度。拓宽了产品销售渠道。2005年,基地累计销售胡萝卜26万吨,占全省胡萝卜销售市场的60%以上,其中净菜加工15万吨,出口2000吨,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无公害胡萝卜生产、加工、出口基地。

2001年,“孙圩红”牌胡萝卜参加了北京名优农产品博览会,经农博会组委会抽样、委托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济南)检测,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被认定为本届农博会“优质农产品”。

2002年,胡萝卜种植协会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产品注册,2003年获国家商标局批准、注册商标为“孙圩红”。

2004年8月,基地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

2004年9月,被省政府认定为“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并获得“皖优农产品进超市”的财政支持。

2004年7月,基地被省农委、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评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暨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单位”。

2005年1月,“孙圩红”牌胡萝卜经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合肥)抽样化验,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

2、全面实施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产品合格率达100%。

为改善基地胡萝卜的品质,提高产品的档次,胡萝卜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实行全程监控。2002年,制订了《无公害胡萝卜栽培技术规程》、发布了“保证执行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和规范的声明”等生产规范下发到每个种植户,并派出技术指导员深入到种植户之中,指导胡萝卜生产,严格按照无公害标准种植并在生产的各环节填写《生产记录卡》、建立《生产档案》,使基地胡萝卜全面实施了无公害和标准化生产,产地生产环境和产品质量标准,经合肥环境监测中心和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合肥)检测和综合评价,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

3、建立农技推广体系,推广适用技术。

基地技术服务网络由县权技中心、乡权技站与胡萝卜种植协会组成,现有网络内不同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30名,其中高级农艺师8名,农艺师13名,技术员9名。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培训、田间示范、标准化监督等服务形式,有力提高了农民的胡萝》无公害生产意识和种植水平,确保了产品的优质化和无公害化。

重点推广技术有:①精选良种。2005年基地无公害胡萝卜的良种覆盖率100%。品种以本县培育的优质品种“孙圩红”为主,搭配种植日本新黑田五寸。孙圩红产品自20世纪90年代投放市场后,以其汁多味甜,外皮橙红光亮、心柱细、顶端小等优点倍受消费者青睐,其内外品质明显优于同类品种。且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尤其抗寒性优于其他品种,可在大田安全越冬,鲜货供应可以从当年12月延长到翌年3月底。②推广机播,培育壮苗。根据胡萝卜行距特定制作简易播种机。实践证明,使用机播后播量减少三分之一,且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及出苗均匀、整齐等优点。③推广平衡配套施肥及综合防治病虫害技术。针对农民以往偏施氮肥,少施磷肥,不施钾肥的习惯,推广了平衡配套施肥技术,主张“增施有机肥、配施优质饼肥与复合肥”。鼓励高温堆沤、腐熟还田,在各田间地头建造回收池、集中回收农药瓶、化肥袋、农膜等废弃物。在病虫害防治上,实施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药剂防治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技术,禁止使用甲基对硫磷、甲胺磷、久效磷等禁用农药,加大生物农药、植物源农药等低毒环保类药剂的推广力度,提倡利用天敌灭虫,确保生态平衡。

4、种植效益稳步提高,亩均收入是粮食作物收入的5—6倍。

99年以来,孙圩子无公害胡萝卜基地,单产一直稳定在4000公斤左右,以2005年产地价每公斤1元计算,亩产值4000元,是种植玉米、大豆、小麦等常规粮食作物收入的5—6倍。再加上接茬作物的收入,亩产值又可增加收入1000元左右,全年亩收入5000元左右。2005年基地胡萝卜种植面积5.5万亩,年总收入2.2亿元,占基地种植业收入的86%,2005年基地带动农户1.2万户,占基地农户总数的62%,无公害胡萝卜区域化发展,加快了全县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和品种优化的步伐,有力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县域经济的发展,成为全县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结构比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暖暖阳光(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