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河是大禹治水,疏导洪流“于鸟鼠同穴山”而成的一条中国最古老的河流之一,它流经甘肃、陕西两省62个市县,浩浩荡荡、一泻八百一十八公里注入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渭河不只是一条河,她与中华民族——龙的传人的文明史紧紧相连,是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中华民族始祖伏羲在渭河畔仰天俯地,始画八卦,开启了中华文明,周和秦的祖先在渭河流域发展壮大,建立中国历史上的两大王朝,汉、晋、北魏、北周、隋、唐诸王朝都在渭河流域孕育而生、走向辉煌,丰腴的渭河水,不仅滋润了两岸肥田沃土,万物生灵,而且滋养了无数人类的英雄、世间的豪杰和达官贵人、哲人学者。可以说,渭河是一条承载了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人文和中华民族对其有深厚感情的英雄河、母亲河。(以上文字是《定西史话》中“渭水源头”的叙述)她也孕育了陇西历史文化。说明渭河源头的文化是十分深广的,挖掘其内涵,扩大其外延,应该是中华民族、特别是受渭河养育的渭河流域人民的责任。
这条负载了深厚而丰富历史文化精神情感的河流是怎么形成的呢?当然是四千多年前大禹治洪水,疏“导渭于鸟鼠山”而形成的。大禹是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带领民众治理泛滥成灾的洪水的一代英雄,他治理洪水辛苦劳作达十三年之久,致使脚趾甲全部脱落,小腿上的汗毛全部脱光,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导山三列,导水九川,疏通四渎,导渭于鸟鼠同穴山,东汇于沣,东注入河。他受到人民的爱戴,也受到舜帝的赏识,把部落联盟的首领位置“禅让”于大禹。大禹即位后,在公元前21世纪逐步把部落联盟组织发展成国家组织——夏王朝的创始人,故亦称“夏禹”。 他集我中华民族勤劳勇敢不怕艰险,战胜困难的伟大精神于一身,他具有拯救危难,解困于黎众的博大胸怀,他具有施爱于人、惠及于众的高贵品质,他也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深入实际、带头苦干的优良作风……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是大禹的功绩之一,其功甚大!也是大禹精神的表现,其精神甚伟!如果我们不承认渭河发源于鸟鼠山,实际上就是否认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关于这一重大而敏感的问题,王若冰先生的第二篇文章开宗明义说“我《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一文的本意是指现在的渭河源头,并非否定大禹鸟鼠山导渭历史。”关于渭河是不是可以分为现在的源头和非现在的源头,暂且不论。就文章的命题“渭河源于豁豁山而不是鸟鼠山”来说,“本意”如何?不是清清楚楚地告诉人们,渭河的源头不是鸟鼠山,鸟鼠山没有资格作渭河的发源地吗?既然鸟鼠山不是渭河的发源地,那大禹导渭是不是导错了?依次推之,黄河有时断流,就可否定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经过“新考”,中华民族并非“龙的传人”?
我们认为大禹“导渭于鸟鼠同穴山”,是渭河文化的重要内涵,肯定它,就是弘扬渭河文化、黄河文化乃至中华民族文化,对大禹治水,具体到“导渭于鸟鼠同穴山”的探讨、研究,不能单纯就现在有水无水去考虑,它涉及历史、文化、自然、心理诸多方面的问题,必须持慎重的态度,不然,就会以“新考”,否定历史认同,损害渭河文化——黄河文化——中华文化,造成中华民族心理上的负面影响。
“形而上者谓之道,化而载者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周易.系辞上》无形驾有形,这就是文化的巨大作用!假如要以今天自然条件变化的优劣,水源流量的大小而“新考”改变其渭河源头,鸟鼠山这座名列经传的千古名山,不但干枯了水,也将失去魅力无穷的文化灵魂,孰轻孰重?值得深思!
文化是民族精神的火炬,渭河文化是渭源人民精神的火炬,我们坚信它将永远激励渭源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阔步向前,光彩熠熠,永照千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