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山位于
渭源县东南34公里的莲峰乡享堂沟,海拔在2186-2509米之间,因其列群山之首,阳光先照而得名。
一座仅有数百米之高的山,既不在三山五岳之列,也没有多么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却闻名遐迩,这正应了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位于甘肃省渭源县境内的首阳山,因伯夷、叔齐长眠于此地而闻名全国。首阳山因商末周初
孤竹国(今
河北卢龙县)君之二子
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
武王伐纣,叩马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
不食周粟,西行至首阳山,
采薇而食,后饿死于首阳山而成为陇右名山。
秦汉在此建县时就名首阳县了。
首阳山巍峨
高峻,其主峰像一位盘腿端坐慈母,山湾正中为伯夷、督齐的墓冢。坟堆高2米,直径3米,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下,幽静肃穆。墓前石碑上有左宗棠篆书的“百世之师”和“商逸民伯夷督齐之墓”的碑文。碑坊门砖上刻有
陇西书法家王霖后书的对联:“满山白薇味压珍馐鱼肉,两堆黄土光高日月星辰,”横额为“高山仰止”。现存碑坊系1934年重修。墓后有清圣祠(
夷齐庙),初建于唐贞观年间,现尚存正在大殿五间,殿前碑石林立,系清光绪年间所立。
首阳山西北侧有石门,因两座石岩东西对峙,间开一线,形似石门而得名。“石门夜月”为当地一景。两崖之间有一水库,容量500多万立方米,是一处理想的
水上乐园。水库后面为长十五里的天井峡谷,这里座府陡峭的山崖相地挺立,四山合围,蓝天变成一条细线,人如处在井底,其地势恰似一大锯解开的板缝,故此当地俗称解板沟。天井峡山奇水美,恰似仙境,有鬼斧神工的自然造型27处景点。沿十五里开井画廊,到处充满着奇、险、壮、绝、清、秀、幽、静、古、野之情趣。如从县城向南行起码抵天井峡,约有20多公里路程。
[1]
渭源是古丝绸之路在今
甘肃境内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莲峰乡,坐落着一座小山,即首阳山。
在商代末年,孤竹国(在今河北省)的国君有两个儿子,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齐。国王很钟爱叔齐,想把王位让给他,伯夷知道了父亲的心意,主动离开孤竹;叔齐不愿接受哥哥让给他的王位,也躲了起来。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即周文王)尊老敬老,赡养老人,便一起投奔周国,并在那里定
居下来。后来西伯昌死了,周武王继位。武王整顿内政,扩充兵力,进军讨伐商纣。伯夷、叔齐听说这件事后,便跑上去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道:“父死未葬,就大动干戈,攻伐别人,这能说是孝吗?作为臣子,却去攻伐君主,这能说是仁吗?”武王的将士听了这些话,非常生气,拔出剑来要杀他们,被
太公望制止住了。太公说:“这是讲道德的人。”吩咐将士不要为难他们。等到打败了
殷纣王,天下人尊奉周武王为天子时,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件可耻的事,决心不做
周臣,不食周粟。他们互相搀扶着离开了周朝的统治区,在首阳山隐居下来,靠采
薇菜充饥。快要饿死时,作歌唱道:“登彼
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祖兮,命之衰矣!”歌罢,遂饿死在首阳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