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强县,共筑静宁梦(二)

家乡区县: 甘肃省静宁县

静宁一中(二)

2 历史沿革

  甘肃省静宁县第—中学,于民国30年(公元1941年)9月24日建立。

  

  早在民国27年(公元1938年),静宁县有志于文化教育事业的人士,鉴于静宁人民崇尚文明,向往文化,但由于经济落后,生计艰辛,青少年男女能够负笈担簦,奔赴外地接受中等教育者寥寥无几之现状,倡议筹办静宁中学,并已筹资做成了约60套课桌凳,选定校址,罗致教师,准备开学;随之又因种种原因而暂告搁置。民国30年(公元门41年)春,地方人士议邀当时在平凉办学卓有成绩的王尔全先生回县任县中校长,静中的兴办始有头绪。遂选定原县学宫为校址,因陋就简,惨淡经营:修补原学宫的明伦堂、后厅为教室,以原模范小学占用的学宫部分房屋为宿舍(暂以模范小学为静中附小),于同年7月招生两班,共120人。8月27日)开学。定校名为“静宁县立初级中学”。

  民国31年(公元1942年),甘肃省教育厅命令改“静宁县立初级中学”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同年,又经学校多方交涉,先后将文庙、乡贤祠、节孝祠,文昌宫(时教育局占用)等处地址拨给静中,学校占地面积遂扩展到40亩。于是整修文庙大成殿为礼堂,东西两庑为教室,装饰原“先师庙门”为校门。随后又请拨学宫西边大坑(旧名萧家坪)为操场,火神庙前黉学坑为学校菜园,申请领得古城梁荒地100多亩为学田。至此,学校规模初具,校容焕然一新。

  民国33年(公元1944年)7月,静宁中学第一届初中学生约90名毕业。同年秋季设立高中,招生一班,约30人。静中于是成为省立完全中学。民国36年(公元1947年)7月,静中第一届高中学生12名毕业。此后,静中级全班满,初中双轨,高中单轨,共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0名左右,教职员工30多人。到1949年解放时为止,高中毕业3届,共?0多人,初中毕业6届,共480人左右。

  

  1949年8月,静宁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了学校。校名仍为“甘肃省立静宁中学”,由县长于光兼任校长。学校按期招生开学,秩序迅速恢复正常。

  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维修学校,除整修了旧建筑外,又平整了学校东边的毛家坑,兴修了砖木结均的学生宿舍一幢,教室一排四座,男女厕所3间。

  甘肃省第一届中教会(1954年1月)后,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1954年4月派共产党员干部王尚仁来静中代理校务。1956年3月22日,静宁中学党支部成立。王尚仁任支部书记兼副校长。

  1956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工农子女入学率急剧上升。为了满足广大青少年的上学要求,县上领导决定再次扩建校舍,增加招生名额。这年高中招生两班,共93人,初中7班,共388人;当时在校学生总数915人。为了扩建校舍,将学校东边毛姓院落调拨给学校,与前平整之毛家坑一起平整为学校东大院,修建教室两排8座。

  1957年,学生入学人数继续增加,为了减轻学校压力,照顾静宁南片学生就近上学,县上决定在威戎建立静宁中学二部。于暑假前开始勘测校址,动工修建校舍,同时招生两班,共90人、秋季如期开学。

  1958年,奉命改“甘肃省立静宁中学”为,“甘肃省静宁中学”;接着静宁、庄浪两县合并,于本年12月又改为,“静宁县第一中学”。1961年秋,县上又决定将静宁一中二部改为;“静宁县第二中学”:此时静、庄又分县)。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

  

  1969年7月,静宁县革命委员会决定改“静宁县第一中学”为“静宁县五七红专学校”,培训赤脚医生、兽医,拖拉机手等。于此同时,在各公社成立了公社中学。原一中的初中学生转入当时所成立的城川公社中学上学;部分教师留在“五七红专学校”,部分教师被分配到各公社中学任教,原一中的教师队伍至此瓦解。学校里先进驻工作组.后成立了革命委员会。在此期间.县上将东街紧挨学校的几所院落划归“红专”,遂在东街开设校门,封闭了原在后街的校门。1973年1月,“红专学校”奉命迁出,在原址上恢复了,“静宁县中学”。撤销了“城川公社中学”,学生全部转入县中,并调整补充了教师队伍。县中恢复后,全校师生挖倒了学校南面的一截城墙,填平了黉学坑,修成了面积14亩的操场,遂将原西坑操场辟为菜园。1974年,县上将县中黉学坑东部约10亩的园地划给静宁县商业局汽车队。

  粉碎“四人帮”以后,经过拨乱反正,调整改革,学校各项工作走上正轨。

  1977年,县上确定静宁县中学为县办重点学校。1979年,改”静宁县中学”为“静宁县第一中学”。从此,静宁一中学生逐年增加,校舍不断整修、扩建。从1982年开始,修了宿舍楼、教学楼、实验办公楼等,硬化厂校院,开辟了花园,种植了花草树木,学校环境进一步美化。

  1985年通过集资形式,在阿阳路征地开工修建静宁一中首栋教眷楼一幢,计三个单元,1998年夏竣工,解决了36户职工住房问题。

  2000年以来,学校先后向南拓展校园面积80亩,使校园面积在原有的基础上扩大了一倍,为学校进一步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2001年,经平凉市建筑勘查设计院完成地质勘察,兰州煤矿设计院完成施工图设计,投资1300多万元,建设科技实验—图书阅览大楼。工程于2001年5月14日动工修建,2002年9月竣工交付使用,建筑总面积9183平方米,并一次性完成硬件配套,使实验、电教、图书设施设备均达到国家一类标准。建成微机教室、多媒体电教室和电子备课室,开通校园局域网,实现了和中国教育宽带网联通,标志着现代教育跃上一个新的台阶,走上了常规化、科学化的轨道。

  2002年,学校顺利通过省上验收,晋升为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

  2003年,学校投资400万元,建成学生公寓楼和学生食堂。可容纳1400余学生住宿,从根本上改变了学生居住和学习条件。同年,学校集资再次在中街修建教职工家属楼两幢96户。

  

  静宁县第一中学,在64年的发展中,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1年——1949年),学校创建时期,初创虽荜路蓝缕,但终成规模。

  第二阶段(1950年——1965年),学校良好声誉形成时期,当时一批著名大学的高材生执教一中。他们品德高尚、作风正派,学力深厚,思想进步,教书育人,为静宁一中的发展奉献了他们的心血,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三阶段(1966年——1973年),为一中发展受挫时期,建制瓦解,办学停滞。

  第四阶段(1977年——1991年),教育教学走向正轨,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录取人数一直稳居全市前茅。

  第五阶段:1992——,教育教学空前发展时期,主要特点为:

  1.抢抓发展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改善办学条件,静宁一中在三年时间内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办学水平显著提高

  2000年,静宁县委、县政府全面贯彻第三次全教会议精神,将全县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提出了静宁一中争创“甘肃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创建“陇上名校”的战略目标。

  以马明义为校长的新一届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全体教职工抢抓机遇,制订发展规划,响亮提出了“二次创业”,按照“超前投入、负债办学”的发展思路,构建了“争、贷、筹、欠”等多渠道筹资机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分两次拓展校园面积80亩,使校园面积达到155亩,相继建成了科技实验-图书阅览大楼、学生公寓楼和学生食堂、学校文化艺术广场等。同时,高标准配备实验、电教、信息技术、图书阅览等设备,建成了校园区域网,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有力地推动了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2004年7月,经过多方争取了积极筹备,学校又开工修建高标准教学大楼,总建筑面积11158平方米,计划投资960万元,工程将于今年秋季开学后竣工。

  

  目前,静宁一中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累计完成投资2100余万元,其中学校自筹资金1700万元,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办学层次全面提升。

  2.静宁一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坚持“教师发展学校”的办学理念,锻造了一支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亲和大气的教师群体,已经成为学校长足发展的根本保证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静宁一中坚持走“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路子,确立了“立足校本培养、多种渠道补充、完善管理机制、提高整体素质”的队伍建设思路,以师德建设为重点,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实行人性化管理,构建良好的竞争激励机制,创设教师成才的宽松氛围,搭建教师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使教育教学整体环境充满了活力。先后制定实施了《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方案》、《教师绩效考核办法》、《青年教师培养办法》等规章制度,完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认真实施“青蓝工程”,“名师工程”等,促使一大批青年教师很快成为教育教学骨干,成为学生喜爱、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骨干教师。

  同时,大力拓宽教师入口渠道,近两年从西北师大等省内高校引进优秀本科毕业生30多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效应。目前,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44人,其中本科学历93人,占高中专任教师的86%,获国家、省、市级各类先进、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称号的共有46人。

  

珍贞(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