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

家乡区县: 广州市天河区

常设展览

新馆陈列展览分为三个部分,共五个展厅,包括历史篇:《广东历史文化陈列》;艺术篇:《翰墨流芳——宋元绘画与历代书法展览》、《土火之艺——馆藏历代陶瓷展览》、《紫石凝英――端砚艺术展览》、《漆木精华——潮州木雕艺术展览》;自然篇:《粤山秀水 丰物岭南——广东省自然资源展览》。

展览陈列的是唐宋以来直至20世纪前期的馆藏书画珍品 ,时间跨度近千年,所涉书画家近两百人。这些作品凝聚着艺术家的生命意志。该展览中,北宋的《群峰晴雪图》与南宋陈容的《墨龙图》堪称镇馆之宝。而元人的《黄鹤楼图》和《竹石图》,无论是艺术水平还是历史价值都相当高。

广东省博物馆所藏历代书法是馆藏文物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时代上看,最早可上溯到北魏、隋唐和宋人的写经。眀元以降,直到近现代,均有书法名家作品庋藏,精品甚多。从地域上看,既有活跃于主流书坛的书法名家,也有代表广东书法风貌的岭南名家,体现出广东省博物馆所藏书法的地方特色。
馆藏历代陶瓷展览

展览以中国陶瓷发展历程为线索,以馆藏陶瓷文物为依托,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清代,中国陶瓷从产生、发展、到兴盛的历史。展览近300件文物,从工艺的进步、器物的演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较为全面地反映了中国古代陶瓷文化的面貌。
陶瓷展厅共800多平方米,展览共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初见窑火——陶器的起源与瓷器的滥觞”,展示了从新石器时代到南北朝时期的陶瓷器,展现陶器和瓷器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的概况。
第二部分“瓷国崛起——陶瓷的发展期”,展示了隋唐至宋辽金这一历史时期,中国陶瓷迅猛发展的面貌,全国各主要著名窑口,以及辽瓷、金代瓷器等。
第三部分“各领风骚——陶瓷的鼎盛期”,反映了元、明、清时期中国古陶瓷发展的鼎盛时期的面貌。 此部分除了展示全国各重要窑口如龙泉窑、德化窑、磁州窑、宜兴紫砂等器物外,着重展示了景德镇窑瓷器的辉煌——青花瓷、颜色釉瓷、釉里红、粉彩瓷等各领风骚,官窑与民窑制品争相辉映。
第四部分“南国明珠——广东陶瓷的发展历程”,涵盖了从新石器时代至清代各个历史时期,着重介绍广东古代陶瓷的发展历程及其外销的状况,力图全面反映广东陶瓷发展的历史和地位,以突出地域文化特色。

镇馆之宝

“一石三砚” 之首——千金猴王砚
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年代:晚清
展出情况:公众开放
端砚历来被视为“文房四宝”之一,广东的“一石三砚”更是名闻天下,世所罕见。三砚之中,又以千金猴王砚为首。
一石三砚,每一方都酷似一只动物之形,为大自然的天然造化,世上奇观。这三方砚中,一方似猴,为千金猴王砚;一方如鹤,为鹤砚;一方像卧牛,为青牛砚。现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了其中的千金猴王砚和鹤砚,另外一尊青牛砚始终不见踪影。
千金猴王砚为三大名砚之首,长25·5厘米,宽17·6厘米,长方形,质地细腻温润,娇嫩如小儿肌肤,砚堂内有大片鱼脑冻(石品花纹的一种),四周以火捺等色彩环绕,形成一只蹲着的猕猴图案,甚至眼、鼻、嘴和前足都清晰可见,非常逼真,所以由此得名。
一石三砚颇有由来。清朝张之洞做两广总督时,他有名何姓顾问在肇庆主持开发大西洞,得到一块上等石料,遂请名匠依形制作了这三方砚台。这种天然的名石与能工巧匠的雕刻,使得这三方砚台成为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品。
千金猴王砚边刻有“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原为张之洞幕僚何蓬洲及后代珍藏。由于名声实在太大,许多人都想得到,抗日战争中,何氏后代将砚卖给一位古董商,后又辗转到了汪精卫的妻子陈璧君之手,日本投降后再为接收大员所掠夺,后再度流落民间。上世纪50年代,收藏该砚的主人将其卖给一位姓邓的先生,中山大学商承祚教授得知后立即买下此砚,后再转让给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最终落户省博物馆。
其它珍品

信宜铜盉(西周):1974年出土于广东信宜,是广东省首次发现的西周青铜盉。铜盉的出土为研究中国岭南地区秦汉以前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为广东出土的古代最精美的青铜器之一。
青花人物纹玉壶春瓶(元代):元青花人物瓷瓶存世稀少,据说大概只有300件,并且2/3流失海外。这件器物内口沿绘一周缠枝花纹,腹部主体纹饰为人物故事图,足壁是如意纹。青色花调淡雅,胎细白,釉汁滋润,白中闪青,在瓶底釉下书写了青花“又”字。
陈容《墨龙图轴》(南宋):《墨龙图》是南宋画家陈容的绘画精品, 代表南宋时期画龙的最高水平。用两幅绢拼接而成,绢质和色泽十分完好,画面描绘的是一条飞龙腾跃云天的景象。陈容的作品真迹流传下来的并不多,有两件流失海外,这件《墨龙图》轴是了陈容最大、最精彩的作品,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阳春孔雀石:中国孔雀石资源主要分布在广东与湖北,现已停止开采。广东阳春石菉孔雀石开采于清代,储备量居全国之首。该孔雀石块体硕大,为目前国内博物馆所藏的最大一块孔雀石。该孔雀石集钟乳柱状、结核状、葡萄状、洞体等形态于一身,呈翠绿、墨绿及粉绿色,具明显丝绢光泽与绒毛状质感,体大、质优、形美,非常罕见。
青玉镂雕龙穿牡丹钮(元):玉钮以新疆和阗青玉立体镂通琢成,钮呈椭圆形柱状,留皮巧色牡丹龙纹,牡丹花盛叶茂,五爪龙纹双鹿角,粗眉大眼,张口露齿,毛发后披,龙身盘绕穿行于牡丹花草丛中。为目前所知国内博物馆馆藏最大的玉钮,堪称“钮王”。
景德镇官窑胭脂红釉罐(清·雍正):胭脂红釉是以黄金为着色剂的低温粉红色釉的一种,含金量大约万分之一,极为珍贵,清康熙末年从西方国家传入中国,故又称洋红。胭脂红釉器全部是官窑制品,至清末一直都有生产,但以雍正、乾隆两朝最精。
德化白轴罗汉像(明):器面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袈裟随风飘动,右肩负几册经书,右手握系书之绳。像背后正中钤阳文篆书“张寿山”葫芦状戳记。张寿山和何朝宗是同时代人,同为德化瓷塑名家,作品传世不多,此像为张寿山的代表之作。
广州港全景图(清):外销画是18、19世纪中国画师采用西洋技法绘制的外销艺术品,题材以广东自然风物、市井风情为主。这件煜呱画广州港全景图,布本油彩,成于约1845年,描绘了从沙面、十三行商馆区直至大沙头附近的东水炮台一带珠江北岸的广阔图景,是目前已知的国内最大外销画,堪称清代广州的手绘照片、珠江版的“清明上河图”。
鎏金腰带(南宋):此器物出水自南宋沉船“南海I号”,是1987年第一次试探打捞时出水的文物。这件鎏金腰带,以四对鎏金铜丝编织而成,呈长圆条绳状,造型奇巧,工艺精湛,尽现异国情调, 是南海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物证,也是研究古波斯国金铜制造工艺的重要资料。
岳州窑青釉莲瓣纹小口瓶(五代):岳州窑即湘阴窑(湘阴窑历汉至明,在唐、五代时称岳州窑),唐代茶圣陆羽在《茶经》中,从饮茶所需的器具角度把岳州窑青瓷排在第四位,可见岳州窑在唐代显赫的地位。此瓶肩部刻有非常细腻的莲瓣纹,通体施绿色釉,釉层薄而匀净,有细小开片纹,为五代湖南岳州窑中的精品。
海百合化石(三叠纪):海百合是一种动物,在生物分类学中被归入棘皮动物门,这块海百合化石,茎呈环状,长短不一,最长达数米,非常罕见。是目前国内博物馆收藏的最大最完整的一块海百合化石。
清石青缎“宝生昌”号广绣花鸟大挂帐:画面满工绣画眉、翠鸟、喜鹊、绶带鸟、雉鸡、鸬鹚等珍禽45只,绣茶花、桃花、玉兰、牡丹、菊花、兰花等花卉数十种,可谓百鸟争鸣、百花齐放,挂帐左下方绣“宝生昌”店号三字。中国外销艺术品罕有店号匠名流传,此“宝生昌”号大挂帐对研究19世纪广式外销艺术品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清黑缎广绣花鸟四屏:四屏皆以黑缎为地,施五色丝线,将世间祥瑞丽禽定格屏上。蝶燕双双,结伴而飞;孔雀开屏,鹌鹑顾盼;雄鸡觅食,白鹤行走;玉兰鹦鹉,寿石雉鸡;仪态万方,春色满园。四屏色彩浓艳,富丽堂皇,针脚平齐,轮廓工整,装饰效果极佳,是广绣的代表之作。
清乾隆广州手绘农耕商贸图外销壁纸:该壁纸来自于英国英格兰东北部约克郡的一座一级历史保护建筑——夏活庄园大宅(Harewood House),它是夏活伯爵拉斯切利斯家族(Lascelles Family)的收藏。该套壁纸虽每幅题材各有不同,但相连起来整个房间可以组成一组完整的水乡稻作、茶叶贸易的广州风土人情写实画面,是当时外销壁纸中的佳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壁纸的购买者及其当时所从事的商贸活动均有确切的文献记载,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它是早期中英商贸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历史沿革

广东省博物馆于1957年开始筹建,1959年10月1日,广东省博物馆及其所辖的广州鲁迅纪念馆正式对外开放。旧馆馆址在广州市文明路215号中山大学旧址(即原广东贡院旧址),占地面积4.3万㎡,除广州鲁迅纪念馆外,还辖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民党“一大”旧址(包括革命广场)和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红楼等。
筹建之初,广东省博物馆陈列大楼设计原是“U”形的建筑物,主楼向东,右为南副楼,左为北副楼,规划建筑总面积1.4万㎡。南副楼于1959年上半年落成,楼高三层,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和北副楼后因经济困难,没有拨款建设。
改革开放后,为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广东省博物馆在原址上建设了新的陈列大楼。1992年10月新陈列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18700㎡,其中新建陈列大楼12300㎡,陈列面积达6000㎡,为原楼1500㎡的4倍。
自成立以来,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广东省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调拨、购买、接受捐赠等方式征集了大量珍贵文物,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开展学术研究,举办各种形式和题材的陈列展览,在藏品收藏保管与科技保护、陈列展示、科学研究和教育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并于2008年5月获评为全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截止2009年12月,通过考古发掘、收购、调拨、接收捐赠等方式,广东省博物馆藏品已达16.6万余(套),其中,一级文物404件,二级文物7284件,三级文物12639件,自然标本、化石4万余件(套)。馆藏中的古字画、古陶瓷两类传世文物,无论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博物馆中,均名列前茅,尤以“岭南画派”书画藏品丰富而闻名;端砚和潮州木雕独成系列,是极具特色的广东传统工艺收藏品;广东出土文物、广彩瓷器、石湾陶塑、广州牙雕、外销画等极富地方特色;自然标本中的“须鲸骨骼”、“巨型孔雀石”和五吨多重的“信宜玉石”等亦极其珍贵。此外,广东省博物馆还收藏有图书资料10余万册。
2004年以来,广东省博物馆依托“广东省流动博物馆”,在全省范围内举办巡回展览,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到2009年12月,“广东省流动博物馆”成员单位已达72个,制作巡回展览42个,在全省举办展览163场次,参观人数高达471万人次,基本涵盖了广东大部分地区,极大地盘活了有限的文博展示资源。2007年,“广东省流动博物馆”与“广东流动图书馆网”及“广东流动演出网”一起获得了由文化部评选和颁发的文化工作创新奖中的唯一特等奖。

 

gqf(2014-06-03)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