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麦制成的小吃,在刚入秋,还是青青的麦穗的时候,把它摘下来,放在袋子里使劲往地上砸,把一些壳砸落,然后放在锅里炒。炒的用意一是想把麦炒熟,二是把一些顽固的壳炒浮,然后再把炒熟的麦子用簸箕簸,把那些炒落的壳簸掉。
石头做的磨子,不知道有多少人还记得那时候磨子的样子,呵呵,我的脑海里还很清晰。下面我们就用那种古老的工具,把炒熟的麦子放在里面磨,磨成团,待用。
再把青青的麦杆整理清爽,去掉叶子,洗净,在妈妈灵巧的双手编织下,已初具立方体模型了。在把最后一面封面之前,把磨好的麦团放入青青的麦杆包里,然后三下五除二,封口~。
最后一道程序,放在“呼高领”--现在换了高档名词叫做蒸笼,把麦畲放在呼高领上隔水蒸,蒸的用意,是让麦团跟麦杆包的味道充份容合,道理估计同棕子,不过时间切不可过长,火候撑握到恰到好处,才能吃到最香喷可口的麦畲。既有炒的香又有蒸的润。这个火候怎么撑握,一是根据经验,二是只能用鼻子闻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