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市第一中学始建于1905年,前身为范家祠学堂,属广东省重点中学、广东省首批一级学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1]
韶关市第一中学坐落在韶关市景色秀美的东郊,距离火车站6公里,平直宽阔的标准化城市一级公路——韶塘大道将学校与韶城紧紧相连。它左临韶关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右伴韶关学院,三所园林式建筑、数字设备武装的现代化学校分立在韶塘大道的两旁,勾画出韶关市未来文化园区的亮丽风景。
清末,在市一中校址东北角与县背街(今北直街)交邻,为范家祠所在地,办有蒙馆收范家子弟就读。
清光绪30年(公元1904年)选派范郁材去北江(又称韶州)中学堂(广东韶州师范前身)读初级师范科(一年制)。
清光绪31年(1905年)结业后,回范家祠始办范家祠小学堂,按小学规格教育学童,这是 韶关市一中校史沿革的开始。[1]当时,这座小学堂面积不大,只有260平方米左右。是年,德国基督教巴陵会在曲江城南互励路创办私立德华女子小学堂(在今中共韶关市委大院内),当时,曲江县城(今韶关城区)之官立、公立小学堂均未设立。范郁材及范氏家族基于民族自尊心,除祠堂外还捐了两栋祖屋办小学堂,兼收外姓学童入学,有二十多名学生,分男、女班,时韶州中学堂监督林耀东和之后的省立韶州中学堂张国熙校长,还派优秀师范生襄助范郁才办小学。[1]
光绪33年(1907年),因范郁才讲课出色,后为曲江官立高等小学纳入辖编,从起,统一用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名。[1]
清宣统二年(1910年),韶州府中学堂林耀东校长(是时不称监督)举荐范郁材担任曲江官立高等小学校长。清宣统三年(1911年),广东省视学汪佩声视察曲江小学情况,对范郁材的讲课甚为赞赏。[1]
民国二年(1913年),曲江官立高等小学(范家祠址)毁于一场大火。[1]
励群学校
据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出版的《韶关市教育志》中记述:“民国8年(1919年)前后,……意大利天主教会在孝悌路(即今西堤横街)创办励群学校。”具体准确的来说,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收购被火烧毁的原小学堂及附近地皮,由当时天主教韶州慈幼会会长雷鸣道(1873~1930)在1918年办起小学,1919年建起天主教堂大楼并办起了励群工艺学校。1920年4月,雷鸣道被罗马教廷传信部任命为韶州教区首任主教,仍然热心办学。[1]
1922年,澳门无原罪学院院长金以义神父,把父母留给他的遗产用于建励群制鞋工艺学校(后改称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第一任校董会理事长为雷鸣道,董事有毕少怀、温普仁、白卓如、郭怡雅、汤迪光、夏学谦,首任校长为毕少怀,后为邓镇鋆。[1]
1924年7月6日,鲍思高工业职业学校建成招生。[1]
1926年(民国15年),因军阀混战,不少县师范办学经费无着落,粤北大部分师范学校停办,鲍思高学校改办为励群简易师范学校,有男、女学校各一所,聘请原在乐昌等地停办的简易师范教员任教,由韶州天主堂温普仁副主教总管。[1]
1929年(民国18年),法国教会加盟联办励群师范。意大利神父毕少怀管男子师范,法国教会修女容婉管理女校,男女校之间用围墙隔离。[1]
1926~1932(从民国15年至21年),励群师范共办了十期简易师范班,总共培养出男、女简易师范生120名左右,为粤北各县输送了受过专业培训的初小教员。当时简易师范学制三年,男校每级只十来人,女校每级才几个人。励群师范采取封闭式(学生校内寄宿)管理教育方式,学生每两周可以出校门8小时。但教员与省立三师(韶州师范前身)教员有来往,学生亦有参加当时工农商学兵的反帝大示威,1926年就有学生许宗熙(广州市水电局退休高级工程师)因参加学生运动,领头呼喊“打倒毕少怀神父”口号而被开除。1930年,附属励群小学1~6年级才86人(其中二年级一个班只有8人)。[1]
1930年2月,主教雷鸣道去连州视察教务,为救护同去的女传教员和两名女名学生,于连江口遇难。雷主教遇难后,耿神父升为主教,天主教韶州教区仍坚持办学,励群师范由邓镇鋆任校长。[1]
1932年(民国21年),励群师范奉命停办,校园全部用来办小学,校名改为励群学校。励群学校共设六个班,每班30至40人,班主任都是中国人,担任教学工作或参与管理的为外国神父,按外国先进的管理方法管理学校,他们大多成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启蒙老师。小学采用当时商务印书馆编的教材,开设的课程有国文、算术、公民、社会、自然、历史、地理、理工、尺牍,还有英语、图画、手工、音乐、体育等课程。教室座位为单人单桌黑板用石料制成,据说是专程从意大利运来的。[1]
1933年(民国22年),根据社会上中学生就读难的情况,意大利天主教慈幼会在励群校园腾出一半,创办私立励群初级中学,学制三年,延请受过高等师范科培训的教员入校任教,民国24年(1935)9月,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此时励群中学已是一所比较完整的综合性学校,主要是全日制完全小学,还办有初中班、师范班和其他专业班。学生主要来自贫困子弟,衣食由教会供给,他们后来大多成为天主教徒。[1]
1924年~1934、1936~1938年间,励群中学校长为邓镇鋆,1935、1938~1946年间,校长为黄芳仁。初期,每年级各1个班,每班约30余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发展到每年级各2个班,每班40人以上,已形成可容250~300人左右的较为正规的初级中学。[1]
1941年因日军大肆轰炸韶关,学校几经艰辛,搬迁到连县天主堂复课,校园被国民党军队占为“警备司令部”。学校在连州改组了董事会,由汪德忠为董事长,黄芳仁为校长,陈兆辉为教导主任。由于励群中学的很多老师是意大利籍,而意大利当时是日本的同盟国,所以国民党军队对意大利老师管得很严,对每名意大利老师公开派出至少2名特工监视,限制人身自由。[1]
1945年1月,日军占领韶关,把励群中学改为“宪兵司令部”,占领了8个月。[1]
1946年励群中学由教务办事员黄登云将图书、仪器、体育器材、西乐器、教具等搬迁回韶关原址上课,董事会聘赵博生为校长。为了让穷苦人家子弟能继续接受教育,励群又增加了中学班,有中学生280名,小学生460名。[1]
1947年8月,赵博生辞职,由黄芳仁接任校长,不久黄又辞职,由吴新铨接任校长。[1]
1949年10月,韶关解放,励群中学由人民政府接管。学校在校长吴新铨带领下,并没有跟随教会南迁,坚持留原址办学。据1949年11月的报表统计,励群中学有校长吴新铨,教务主任利如汉(后为邓怀远),事务主任孟基路,训导组长胡仕毅,体育组长陆刚毅等教员,初一2个班共99人,初二1个班33人,初三1个班23人,学生共155人。[1]
1951年4月,经当时粤北行署文教科批准,“私立励群初级中学”与韶关广属同乡会办的“私立广育初级中学”合并于励群中学校址,称“私立励群广育联合初级中学”,故广育中学的办学情况亦纳入韶关市一中校志的范畴。[1]
广育中学
远在清代光绪年间,省内各地在曲江县的工商业者,纷纷成立各地区的驻曲江同乡会,如兴梅、西江、四邑、广属同乡会。其中以广州为中心广府语言系统的广属同乡会势力最大,他们多数从事百货、金银首饰、粮副食品加工等行业,在各同乡会中财力雄厚。[1]
民国33年(1944年)2月,广属同乡会决定腾出会所创办私立广育中学,即今峰前街市第四中学校址,当时,还办有私立广育小学(即解放后的市八小的前身),在校园西北角,中学则在校园的东边,校长麦炳桓,当年就向广东省教育厅申报批准正式立案。分春(2月)、秋(9月)两季招生,初、高中各招一个班,当年即有初、高中共4个班学生100人左右。[1]
民国34年(1945年)1月,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因日机大肆轰炸,迁至江西省龙南县办学,民国35年(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又搬回原址上课。这两年均因时势紧张、经费不足,停办了高中,仅留初中各年级各一个班计80人左右,校长郑维邦于民国35年2月接任后,在相当艰苦的条件下,修复烂台烂凳,维持上课。[1]
民国36年(1947年)2月,学校董事长张本初(金铺老板)延请原省立志锐中学教务主任易际良任校长,春季恢复招收高中一个班,初中保持各年级一个班,由于广属同乡会资金周转不灵,这一年招收春季高中生后,就再没有招高中,只坚持把初中各年级办下去。广育中学占地面积约680平方米。[1]
在广育读书的多数是曲江工商界子弟,随着广属驻曲江的工商业者纷纷南归,每学期转学人多,生源越来越少,到1948年春,高中生全部转走。[1]
1948学年第一学期,校长为易际良,总务主任邓本平,教务主任由校长兼,后期是潘青镇,教员只有潘少波、吴尚俊、卢俊文、陆幻墀、薛英、易继常、范景康、(1949学年增加青年教员蔡思义和教英语的梅老师、教音乐的谢爱芬、教体育的黄镇韶)、医务兼干事何丽翩,另有职工5人。1947年初三毕业生18人,1948年初三毕业生15人,1949年初三毕业生22人,1950年初三毕业生19人。[1]
歌词:
三江盈盈 韶乐幽幽
南粤名校 渊源留长
良师济济 桃李芳飞
韶城之珠 教育之光
严谨博学 团结进取(现行初中版本为“厚德笃学 健体进取”)
美丽校园 风火扬扬
在南天下青春的炫歌飞扬
在学海里我们正扬帆远航
自强不息 不负少年理想
今日申申学子 明日英才栋梁
我们高举心灵的火炬
闪耀新时代的光芒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