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安区向阳湖镇文化站前,十几位农民乐手正在排练着各自的吹、拉、弹、唱“绝活”,不时引来围观群众的热烈掌声。这是该文化站经常出现的场面。
仅仅三四年时间,一个只有3万余人的山区小镇,群众文化生活却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乏到丰富,从单一到多元,从渴望到满足。是什么力量如此神奇?深入其间,答案令人豁然开朗:“以钱养事”是创造奇迹的“点金石”。
“以钱养事”让文化站服务职能更到位
向阳湖镇是咸安区一个中等镇,107国道、京珠高速公路、京广铁路和正在兴建的武广高速铁路贯穿全镇,是鄂南的鱼米之乡。该镇因文革期间冰心、臧克家、郭小川等6000余名文化名人聚集“向阳湖五·七干校”学习劳动3个春秋而闻名。
这样一个有经济基础、有文化底蕴的乡镇,过去的群众文化生活却十分贫乏。一些封建迷信、房头宗族和个别宗教文化乘虚而入,打牌赌博看电视成为群众的主要“文化休闲”,婚俗文化走向“粗俗”。传统民间节目后继乏人,农村舞龙、舞狮、放风筝、赛龙舟等活动无人领衔。
向阳湖镇文化站此时面临着“错位”和“缺位”的尴尬。“每个月发固定的工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的主要精力都不在文化事业上。”时任文化站长的鲁友雄说。
2004年,咸安区在全省率先推行农村公益性服务事业“以钱养事”改革,向阳湖镇文化站也在改革之列。
改革中,文化站的临时工全部辞退,干部身份全部置换成社会自然人。鲁友雄作为镇政府招聘的唯一一名公益文化服务人员,由“文化站长”转换为“文化服务员”,如果服务不到位,老百姓不认可,政府就不买单,他就拿不到服务费。“就冲每年一万多元的服务费,我也要把文化服务工作做到家。”鲁友雄掏心窝地说。
区政府过去对文化的投入基本体现在文化站人员工资上,向阳湖镇文化站3名文化干部每年需经费2万元左右。这2万元发给了个人,仅仅是“以钱养人”,文化工作却没有人管。改革后,区政府对文化工作的投入逐年增加,老百姓需要享受的公益性文体服务,区政府出钱全部“养”了起来。
“以钱养事”让群众文化活动更丰富
改革前,文化站的工作基本没人管,制定的规章制度大都形同虚设。改革后,乡镇文化管理日益加强,形成“一级对一级管理考核,一级对一级负责落实”的良性管理网络,群众文化活动匮乏的状况彻底改变。
随着“以钱养事”改革,镇政府对文体事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近3年来,向阳湖镇政府投入资金30余万元,建成了集会议、演出于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同时,投入10余万元,扶持农民乐队,开展群众文体活动。
为了加强对文化站“以钱养事”工作的跟踪管理,向阳湖镇党委明确了一名跟踪管理人,对项目进行日常跟踪管理、检查、督办,并安排一名党委成员具体分管该项工作,实行一事一考核、一季一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文体中心(文化站)全年的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评估,以约束文体服务人员改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
文化站在改革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鲁友雄说,他每年要组织4次大型文体活动,联系送戏下乡7场,送电影下乡30场,观众超过数万人次。
良好的文化氛围带动了民间文艺团体的蓬勃发展。2004年,该镇农民汪家洪等自发组织,依托文体中心(文化站)成立了咸宁市首支农民乐队。目前,该乐队拥有长号、短号、萨克斯、电子琴、架子鼓等乐器十多种,能够演奏100多首乐曲。乐队创作了大量喜闻乐见的民歌、小品、相声等新节目。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创作的《向阳渔歌》,结合土地政策创作的《两老表争田》,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情“追捧”。
“以钱养事”让文化事业前景更美好
“以钱养事”改革不但极大丰富了群众业余
文化生活,还改变了人们的传统观念。在日益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吸引下,过去打牌赌博、搞封建迷信和低级庸俗活动的人纷纷“转行”,转而喜欢围着戏台子转。
在向阳湖镇,村委会自发组织节目参加全镇大汇演成为一种“时尚”。2008年,该镇“十一”期间组织大型演出活动,准备上18个节目,结果各村报来的节目数量和质量大大超出人们的预想,最后只好又“加”了两个节目上去。镇宣传委员对此深有感受,他说,过去想组织一场上十个节目的活动都非常难,现在大家都争着排节目,老百姓拖家带口追着看。
据统计,向阳湖镇目前有文艺骨干100多人,文艺人才20余人,业余作者5人,年均创作新剧目5个以上,年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100多场次。民间文艺团体蓬勃发展,舞狮队、腰鼓队、龙舟队纷纷登场,群众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