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名人录

家乡区县: 甘肃省灵台县

 

王韶华
王韶华,青年诗人。1958年生于灵台,1981年毕业于庆阳师专中文系。原系灵台一中教师,现调平凉师范任教。他在《人民文学》、《诗刊》、《青年文学》、《飞天》等60余家报刊发表诗、散文及论文近400篇,获全国、省、地文学奖11次。并与李玉成合著散文集《人生风景》,由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他的作品以自然、文化与人相契合,力求用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建构黄土地审美空间。现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平凉地区文联副主席。

从灵台走出去的传媒“老总”--李拴科
李拴科,灵台县什字镇青岗铺村,他的父亲早先在外地工作,后来因为要照顾家庭回到了老家,出生于六十年代中期的李拴科饱受了饥饿的折磨,那时候他和哥哥李林拴同在灵台二中上学,学校离他的家有六七里路,一般情况下他们中午是不回家的,他们和许多离校远的同学一样,背着干馍,在学校里排队端一缸子开水,开水泡馍就是一顿饭。1980年,拴科以优异的成绩被北京师范大学录取,1984年6月,李拴科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同年9月,入硕士研究生,师从周廷儒院士,1987年获硕士学位,同年6月入中国地理研究所。1989年,李拴科晋升为助理研究员,1993年破格晋升副研究员,1997年破格晋升研究员。1995年任首次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的队长。1996年,李栓科任西藏墨脱科学考察队队长,也就是在这一年开始至1997年4月,他承担了中科院与新华社合作项目“西藏墨脱地区自然与人文系统”的研究,完成了“西藏墨脱地区全新世环境演变”及“西藏墨脱地区自然系统结构”两篇研究报告及电视片“最后的秘境”。1997年至1999年,他参加了西部水资源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之专题“柴达木盆地水土资源配置与合理开发”研究,完成了“柴达木盆地冰川资源”、“柴达木盆地冰川融水补给特征”及“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冰川发育”的研究报告1997年11月至1998年12月,李拴科承担并完成了国家科技部特别研究计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普推广与示范”项目,提交了“旅游科普推广示范指南”报告;1997年12月,他还参与组织了中科院、科技部、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1997年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2000年10月兼任总编至今。此外,《中国国家地理》正逐步构建完善的产业链条:2002年2月,《中国国家地理》影视版推出;2002年6月,《中国国家地理》少年版问世;2003年1月,《中国国家地理》英文版发行;另外,中国国家地理基金会也开始运作。

世界藏毯艺术大师---徐鸿钧
徐鸿钧,字高原。出生于甘肃灵台县。1983年初,徐鸿钧进入灵台县秦剧团,从事舞台美术设计,独立创作的《武皇遗恨》,曾在平凉地区获得二等奖。
1990年金秋,徐鸿钧来到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应邀到同仁民族地毯厂。3年后,他又到湟中县上新庄工贸总公司。当时,正值国内外地毯市场低迷,地毯企业纷纷下马,职工下岗。徐鸿钧曾身卧高山仰目苍天,茶饭不思,通夜难眠。他认真地分析了国际市场情况和现代人的心态,对地毯设计有了全新的认识。徐鸿钧认为“艺术是生活和作者心灵碰撞产生的火花”。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设计技能,顽强拼搏,锐意创新,为公司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通过对市场变化信息的敏锐捕捉和在图案构图、色彩变化、纺织工艺等方面的准确把握,终于赢得了市场,订货量直线上升。近几年,经他设计的图案2000多幅,订货量达240多万平方尺,产值约达9600万元;艺术壁挂200余幅,产值达1680多万元。产品俏销美国、日本、加拿大、瑞典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权威人士称“藏毯成为艺术品始于徐鸿钧。”
2001年6月,他被美国ADMG总部授予“世界藏毯艺术大师”称号。近年来,徐鸿钧创作的300多幅图案作品刊登在国内外专业刊物上,美国亚洲发展集团公司还出版了他的《图案新作选集》。他创作设计并指导制作的大型艺术壁挂《情系高原》在全国出口产品博览会上荣获大奖;《青海高原风光》悬挂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大厅内;《青海湖》被西宁市人民政府作为赠礼送于韩国。其中《门》(版画)《阵》(版画)、《静与思》(版画)、《人间正道》(版画)等被国家美术博物馆———神洲版画博物馆珍藏。

回族武将马钟麒
马钟麒,回族,生年不详,幼读书,及长习武,清乾隆丁卯科(1747年)登武进士第,选任广东都司。嘉庆十八年,天理教农民起义,波及五省,马钟麒被朝廷调往四川镇压白莲教起义,嘉庆二十二年十二月,阵亡于川中王家寨。清廷为表彰其战功,奖予其子马世勋袭父爵,初为陕西长武县都司,后任甘肃通渭县马营游击,转升凤翔府参将,后因病告乡。世勋之子马龙图乘袭父职,任泾州千总,后任固原前卫守备,转升花马池参将,未到任病殁。

公德流芳张东野
张东野(1889年—1982年)安徽潜山县人。早年受习于江西陆军讲武学堂,安徽军官教练所及上海中华政法学校。历任北伐军集团司令,国民革命军师、旅参谋长,赴日本、南洋群岛考察市政实业专员,攻击江南第三制造厂第三指挥等职。1933年5月赴任灵台县县长。1935年离任返乡。
张东野任灵台县长期间,政绩卓著,政声颇优,民间极富口碑。赈济灾民,清除匪患,重视教育,扩大学校规模。改造旧道路,新建县政府办公室,设立教育、公安、司法、交通、邮电等机构,改建设立新监狱。重修古迹灵台,新建灵台公园。

人物画家李继堂
李继堂,灵台县西屯乡进殿人,生于清代,卒于民国,具体年月不详。清光绪十年,李继堂参军东佂,智勇善战,受奖为六品军功。二十五年,受聘于陕西省凤翔县高等中学,科任美术教师。民国21 年,爱陇东绥靖司令杨子恒特请,任绥靖司令部咨议。
李继堂的绘画,成熟后的风格兼工带写,笔意酣畅,达情豪放,用墨精道,笔力雄厚,波彩淋漓,颜色淡雅,在构图、技法方面不拘陈格,往往多出新裁。他的画享有很高的民间声誉,是民间时期一位名副其实的民间国画艺术家。

书法名家梁泓如
梁泓如,1918年出生于灵台县中台镇城关村,1999年去世,享年81岁。少年读书,天资聪明,沉静好学。新中国成立前曾任小学教师及民国灵台县政府文教科员。新中国成立后就职于灵台县文化馆。20世纪60年代初因“历史问题”回家务农,1980年落实政策中按退职安置。曾任政协灵台县委员会第二、三届委员。
梁泓如先生的书法,广采博纳前人,而又不拘泥于他人的笔墨,具有自己独到的新鲜的个性。他真草隶篆俱佳,行世多见的是行书、行草,章法讲究,布局严谨,但决不死板,运笔平稳,重墨慢功,但富有张力,峭峻而灵动。他的字中点划讲求坚圆,决为轻笔了过,力透纸背,装裱上墙之后,墨有浮雕纸面这感。
梁先生一生清贫,但他从来没有卖字图利,社会上凡得到他的墨宝者,大凡馈赠。梁先生的书法功底和人格魅力,来源于他对艺术的孜孜不倦的追求。

十大代表景庆荣
景庆荣,1914年出生于灵台县梁原乡景家庄,自幼家贫,解放后参加扫盲班学习文化。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历任村长、农业合作社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1973年当选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赴京出席了第十次全国党代会。1983年,在新老干部交替中申请辞了景家庄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改任党支部委员,1985年10月,因患心脏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1岁。
景庆荣同志任基层干部三十多年,始终忠于党和人民的事业,带领群众战天斗地,从实际出发,俱事因地制宜。他廉洁奉公,未贪占集体分文,亦未藉便为自己新修一室一屋。在他病危时,多次嘱言丧事从简,葬于坪上林阴处。

丹青妙手王宏谋
王宏谋,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甘肃省灵台县独店庙背村,1961年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于陇东师范学校,1962年至1970先后在平凉南巷子小学、灵台县百里小学、东关小学任教。还担任过教导主任职务。1971年调县文化馆工作,走上了专业文化工作之路,先后担任过美术创作员,副馆长、馆长等职务。1996年因病去世,享年56岁。
王宏谋经过长期的绘画实践,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以山水、人物、花鸟见长。他的花鸟画,笔法简练,生动传神,韵味淳厚。尤以风中牡丹最为突出,寥寥数笔,形神韵俱佳,无不体现出他的笔墨功力和对中国传统国画技巧的准确把握。

杜国桢
杜国桢,原名吉儒,邵寨乡三联村杜家堡人,出身农民农庭。自幼聪慧,性惰直爽,乡邻长辈颇喜爱。民国十一年(1922年)入学读书,先后在本村初小、灵台县立第一高等小学校和甘肃省立第二中学(平凉一中)上学。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六月初中毕业,时值日军继侵占东北后,向华北大举进攻,民族危亡日益严重。在中国共产党抗日号召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影响下,杜国桢以抗敌救国为宗旨,毅然投考黄埔军校洛阳分校习攻写事,成国二十八年(1939年)毕业,即受命负任于湖南抗日前线陆军某师徐焕陶团部,历任战地防毒教练员,炮兵排长,炮兵三连连长等职,屡建战功。
民国三十年(1941年)九月,在湖南湘潭抗日战役中壮烈牺牲,灵寄战地灵官殿,时年28岁。
杜国桢奔赴抗日前线初期,其原配妻辞世。亲友写信以至使人直赴军中商计,劝其续娶,但杜国桢以已任为先,断然拒之,殉职后,抗日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题赠“魂绕丽山”匾额。

醉卧浮生(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