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恺帆,原名张昌万,1908年 12月出生在安徽省无为县陡沟镇张家大墩的一个小地主家庭里。 张恺帆早年开蒙读家塾,其父受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影响,购买了很多进步书刊,向少年张恺帆展示了一个崭新的世界。1920年,张恺帆进无为县城,次年进入由英国教会办的励志小学读书。1925年,上海五卅运动爆发,张恺帆和师生们一起走上街头游行声援。
1926年夏,张恺帆考入芜湖民生中学, 当时民生中学是芜湖反帝反封建的战斗堡垒,中共党员李克农、钱杏邨(阿英)等都是该校教员。北伐战争开始以后,张恺帆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革命斗争,他在李克农的率领下,奔走呼号于江城街头,宣传革命。大革命失败后,工农运动在白色恐怖下走向低谷。张恺帆回到无为,并在严峻时刻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区委书记,不久又参加了县委,他以小学教员为掩护,在无为从事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张恺帆的故乡无为属皖中抗日根据地,他在皖中群众和上层人士中有相当广泛的联系和影响,1942年7月,皖中行政公署成立,并要张恺帆去担任皖中行政公署副主任。
张恺帆就任皖中行署副主任后,在党内担任党组书记。行署下设民政、财粮、文教等部门,行使政权职能。张恺帆和吕惠生团结合作,努力奋斗,行署在发展地方武装、建立“三三制”政权、发展经济支援主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诸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
1944年12月,张恺帆以皖中行署副主任和党组书记身份,去皖南担任中共皖南地委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国民党在皖南事变后,采用反革命策略,给新四军开展皖南工作造成了很大困难。地委书记兼皖南支队政委黄耀南和张恺帆等地委一班人,致力于建立健全党的各级组织、建立各级政权和开展统战工作
1945年10月,苏皖边区政府在淮阴成立,李一氓任主席,张恺帆任秘书长。苏皖边区由原苏北、苏中、淮南、淮北4个抗日民主根据地合并而成,辖江苏32个县、安徽18个县和河南3个县。1948年 4月,华东人民解放军攻克潍县城,并任命担任潍坊特别市市长的张恺帆调到东线兵团(谭震林、许世友率领)任前敌委员会秘书长, 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结束,张恺帆得到华东局批准,转到地方工作。2月,张恺帆抵达蚌埠。4月,皖北区党委组成,曾希圣任书记,黄岩、李世农分任第一、第二副书记,张恺帆是区党委5名委员之一,并兼宣传部长。渡江战役胜利后的5月,张恺帆任中共合肥市委书记。1952年1月,中共安徽省委正式成立,张恺帆为12名委员之一,兼任统战部部长。12月,张恺帆当选为安徽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副主席。1953年,黄山建设委员会成立,张恺帆兼任主任。1954年8月18日,政务院任命张恺帆为安徽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次年3月,他在省第一届人代会上当选为副省长。1956年7月,他在省第一次党代会上当选为省委委员、常委、书记处书记、中共八大代表。1958年11月,他继续当选副省长。1961年1月,任铜陵有色金属公司副经理。1978年1月,当选省政协副主席。1979年1月,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省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书记。1980年1月,任安徽省政协主席、党组书记。1985年离休。
1991年10月29日,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张恺帆,在合肥病逝,终年83岁。骨灰安放于无为县烈士陵园。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