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牧先生事略

家乡区县: 厦门市集美区

    陈村牧先生1907年出生于福建省金门县后浦镇,1920年秋季考入集美中学。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成美储金”的资助升入厦门大学。1931年毕业,即受聘回母校任集美高中、高师教员。1934年春,任集美中学校长。1936年底,应聘为马来亚麻坡中华中学校长,自厦启程南渡准备就任,于1937年1月途经新加坡时,即被陈嘉庚先生劝留,聘任为集美学校校董。从此,陈村牧先生与集美学校师生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结下了深情厚谊,竭尽心力几十年如一日。
1937年6月,陈村牧从新加坡回国按理集美学校校务,亲奉陈嘉庚校主《复兴集美学校守则十二条》向全校师生公布,并根据《守则》的精神,拟定了《改进集美学校计划大纲》,着重指出:“集美学校与集美学村有不可分离之关系,言改进校务,则对各校既不能畸重畸轻;言改进集美,则对学校与学村尤应兼筹兼顾”。可是未及实施,即暴发了“七•七”事变,进入了校史上的最艰难时期。
    陈村牧在1937年10月金门失陷前后,为了师生的安全,经请示陈嘉庚同意,先后将集美师范、中学、水产航海、商业、农林各校迁入安溪。11月间,陈村牧接陈嘉庚从新加坡来信,指出:“国难日亟,希激励员生,抱定牺牲苦干精神,努力抗敌救国工作,是所至望”,使陈村牧主持校务和动员师生宣传抗日,有了更明确的方向。1938年5月,日军登陆厦门岛后,陈村牧又紧急组织集美小学迁入石兜上课。抗战期间,陈村牧团结教师,言传身教,以讲陈嘉庚爱国小迹,集美学校光荣历史,“诚毅”校训和举行校庆活动等方式,教育广大师生发扬爱国传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抗日团体。学校寓抗敌于教学活动之中,以多种形式深入城乡宣传抗敌救国,让学生陶冶德行,增进学业。为了办好学校,陈村牧面对现实,因时因地制宜,运筹帷幄,排除万难:亲自联系各地校友与士绅,商借临时校舍;通过各种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奉行俭朴原则,开源节流;克己奉公,带头减薪,与教师们同舟共济;四处联络,选聘优秀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奔波来往于各校,深入督察校务,关心师生生活,发现问题,及时处置;晋省中拨大米,派员下乡购粮,保证师生粮食,以利教学等。苦心孤诣,公而忘私。在他的领导下,不仅度过了峥嵘岁月,师生保持了优良的学风,而且学校得以立足发展,从1942年至1945年每学期在校学生数比战前扩大近一倍。同时,从1937年起,还被新加坡侨商李光前聘为董事长,负责筹办、拓展南安国光小学、发展山区侨办教育事业。
    抗战甫终,1945年8月12日陈村牧就主持校务会议,讨论复员计划。月底旋即派员常驻集美,主持修理校舍事宜。9月21日,陈村牧在永安获悉“校主平安”特大喜讯后,加快了复员的步伐。1946年春季,陆续复员的集美高水、高农、高商、高中、初中、小学各校,在集美学村开学,完成校舍复员任务。3月17、18日两晚,陈村牧通过厦门广播电台,播讲了《战时集美学校的回顾》和《集美学校复员计划》,揭开了战后复员的序幕。
当时,陈村牧对恢复、发展集美学校心切,企望急速修葺更多的校舍。曾拟赴南洋募捐,欲为学村遭敌摧毁,几成废墟的校舍重建助一臂之力。但是,修建校舍工程费用浩大,陈嘉庚经济已是极度困难,根本没有能力全部复建。更重要的是陈嘉庚访问延安后对时局鉴往知来,致函陈村牧:“集校只有维持现状为至高,不致关门就是,以待幸运之来,那时自有相当发展”的真知灼见。因此,陈村牧心领神会,取消了南行,主持修葺校舍分为:急、缓、重建三类进行。先行修理局部毁坏校舍,以应急用;可缓的则缓,重建诸楼舍在新中国成立后进行。所以,1946年秋季至1949年春季,每季学生只在1700人左右、教职员在130?160人左右。
    同时,从1947年起,还被槟城侨商刘玉水聘为董事长,负责创办、主持惠安荷山中学历四十余年。

余志宾梧桐子个人主页: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余志宾网络营销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uzhibin

 

余小伦001(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