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有仨宝贝蛋——宛梆、县衙、宝天曼。花开千朵且表一枝。且说宛梆剧团以她优美动听的唱腔、铿锵高昂的旋律及独特的乐器伴奏,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故当地流传着“三天不吃饭,也要去把宛梆看”和“背行李、带干粮,也要去听宛梆唱”的顺口溜。2006年,这个“天下第一团”演唱的稀有剧种被国家批准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然而,宛梆的创始人张珊及其传奇人生虽然在当地广为传颂,耳熟能详,但在外地却鲜为人知。兴业不忘创业人,特记于后。
张珊,字蕴璞,内乡县夏馆镇张洼村人,至今当他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
夏馆老张珊,养戏“公艺班”,生末净旦丑,唱遍豫鄂陕。珊公生于清嘉庆十九年(1815年)七月初十,弱冠中贡生,聪异不凡,才誉乡里。自幼通晓音律,善弄管弦笙簧,堪称多才多艺。后率先引进“洋务”,购织机六台,开办“天益祥”丝织品加工厂,所产绸缎丝绉,广销四面八方,岁盈利润万两白银,珊公一生乐善好施,怜孤养艺,济贫助困,口碑极佳。平时仗义疏财,从来不图回报,故乡民尊称之为珊公。
时年有一流浪丐儿,年方十三,冰天雪地,衣不蔽体,遍身疥疮,奄奄一息。珊公急命家人扶进前宅,沐浴理发,更衣供食,请医抓药,细心照料,数月痊愈。临别又赠其银两路费,丐儿千恩万谢而去。珊公闲暇之余,常在门前竹林之下,邀三五知己,置案备茶,把酒临风,拨弄丝弦,自娱自乐。然山乡僻壤,知音者少,和曲者寡,常令珊公深感美中不足而遗憾。
当是时,关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饥民多东流逃至豫西山区,珊公常于家中开仓舍饭,赈济饥民。
忽一日,偶与一逃荒求食者谈及曲艺之事,那老者不但侃侃而谈,且能唱善舞,一招一式,颇有造诣。原来那老者出身梨园世家,深得言传身教,因荒年散了班子,苟且逃生至此。如是切磋数日,双方相见恨晚。于是达成组班唱戏意向:由珊公做戏主,负责全面工作及日常生活各项开支并置办镶饰行头,招纳流童及闲散艺人,由老者作导演教练,去以往之糟粕,采众家之精华,从严训练,优胜劣汰,取名“公艺班”,戏种为梆。
树起招兵旗,自有吃粮人。如是一年有余,名角荟萃,阵容整齐。特别是该戏种的主奏大弦,至今仍是弦乐里最高亢的乐器,加之枣木梆子,演奏起来“唧梆唧梆”之声穿云透空,数公里外清晰可闻。加之行头设备新颖,真个是闻名遐迩,蜚声四外。所到之处无不扶老携幼,万人空巷,争相观看。更兼“公艺班”艺德行风端正,百姓无不交口称赞。
这一天,公艺班巡回演出至湖北光华县内(今老河口市),当地有一恶霸豪强,欲为其小妾过生日而命公艺班立即终止其它演约而为其妾奉演于其宅院之内。按先来后到之行规,公艺班未敢毁前约而应允。那恶霸恼羞成怒,命人抢其镶饰行头于其宅内扣押,并恶言相挟。常言道:出门三里外乡人,任领班好言相求,那恶霸胡搅蛮缠,坚不松口。无奈领班派人连夜赶回夏馆报于珊公。珊公反复掂量:强龙不压地头蛇,只好请官府了断,但“官府衙门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然事已至此,为了争气,只好用一强劲膘马,驮足银两,带一习武之仆,星夜赶赴光华。
次日中午,行至光华县北五里桥处,远见一赤膊大汉在桥下小憩。及近,那大汉忽地从桥下窜出,双手抱拳作揖说道:“恩公何以至此?”,珊公先是一惊,疑为歹人打劫,细看乃当年收冶的疥疮丐儿也。于是告知因由,壮汉一听吼道:“真乃欺人太甚!不劳恩公费心,三日之内,必令其完璧归赵”。珊公将信将疑,当夜下榻于城内客店,静候音信。
俗话说:行有行规,帮有帮约。那壮汉当即一声令下,方园数百里之内的乞丐连夜赶聚于光华城内。次日半晌,几百名乞丐围于恶霸宅院周围,手持打狗棍棒,且敲打碗筷,声嘶力竭,胡喊乱叫。并声言,不讨回公艺班的镶饰行头决不罢休!内中有几个平时沿街乞讨会打“莲花落”的艺丐,合着节拍,打着竹板,说道:
打竹板,响叮当,人坏良心必遭殃;
渴了喝水噎死你,大火烧你堂屋房;
拉屎掉到茅池里,全家老少都死光!
那恶霸几次差人来轰,无奈丐帮人多势众,全然不予理会。其中那几个艺丐立即回应道:
没指名,没提姓,东家你别犯心病;
自古君子养艺人,只有小人才横行;
人在世上要积德,作恶必有恶报应!
却说那丐帮是纯正的流氓无产阶级,虽然师出无门,却也是厕所里的石头又臭又硬且极重义气,官府尚且奈何不得,岂惧你一介土豪乎!今遇帮内成员的救命恩人被欺,自然不遗余力,夜以继日鼎力相助,众乞丐在恶霸院外极尽骚扰之能事,使其昼夜不得安宁。这恶霸平时横行乡里,老百姓恨得咬牙切齿,但敢怒而不敢言,今遇丐帮闹事,纷纷斥责声援,无不拍手称快。
自古被丐帮纠缠乃最大的倒霉之事,且有失身份。那恶霸见丐帮软硬不吃,众怒难犯,于是第二天中午,不得不把所扣之镶饰行头如数奉还。
珊公一生信奉行好自有好报应、与人方便自已方便的理念,今日果然应验,不禁喜出望外。为感谢丐帮的奇行义举及四方百姓的声援,把所带银两尽数施与当地穷苦百姓及丐帮义众。离别时,围众塞道,鞭炮之声不绝于耳。自此以后,公艺班路路畅通。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夹道迎送。
光绪六年十二月,珊公无疾而终,享年六十七岁,葬于夏馆镇安沟的西岭之上。其后人常来祭奠,逢年过节,香火不断。
珊公的住宅在张洼村西,是出檐明柱一进两院的砖木楼房。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刮“平调风”时才被拆毁,木料挪作他用。
此后,公艺班几易其主,但都以“老张珊班”而自誉正宗,并自勉自豪。解放后就演变成了“天下第一团”的内乡宛梆剧团。
1982年,河南省文化厅的官员莅临夏馆,对张珊兴办宛梆公艺班的经过及事迹详录备案。
1992年,文化部出版的《中国戏曲大全》明确记载“在清道光年间内乡县夏馆镇张珊已办有宛梆公艺班”。
2006年,内乡宛梆被国家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予以保护。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