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名人

家乡区县: 内乡县

      内乡县已有2000多年的建县历史,其间“为官斯土者殆不下千数百人”,然由于年代久远,见于旧志记载的却为数不多。有史可据,仅自金至清,便有185人任内乡县令,其中多为循良著绩、兴学育才、种种善政之清官。特别是元好问、高以永、章炳焘等人,他们的经历可以启示当今的从政者怎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元好问:文坛巨匠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忻州(今山西)人。元好问在内乡当县令时为官清正,体察民情,重视农桑,他曾开仓赈济,使得边境宁谧。其间丁母忧回家守丧,旋回内乡,寓居白鹿原(今西峡丹水菊花山),结茅舍于菊潭之上,额曰“新斋”,正大八年(1231年)服满补南阳县令。元好问是金元时期文坛巨匠,著有《遗山集》等书,在内乡留有大量诗篇,著名的有《宿菊潭》、《内乡县斋书事》等。这些诗文都体现了他忠君爱民、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  

       高以永:勤政爱民  “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这是悬挂在内乡三堂前的一副楹联。自1984年内乡县衙作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对外开放以来,这副楹联的作者——清康熙时内乡知县高以永的名字,便随内乡县衙而名扬海内外。  高以永,字子修,号荆门,浙江嘉兴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知内乡县。当时内乡境内地多荒芜,国家的赋税十不能完成一二,高以永以赈济灾民为急务,给灾民发种子,调剂耕牛,让他们广开垦、植农桑,并且不收赋税。这些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荒积极性,累年开地即达40万亩,民获其利,社会安定。  高以永待人极为宽厚,属下、民众从未见其发怒,后来他离任内乡时,百姓夹道挽留,甚至有追送数百里者。  

       章炳焘:治县有方  章炳焘是现存清代内乡县衙的主持营建者,浙江会稽(今绍兴)县人。据《内乡县志》载,章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知内乡县事,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交卸,历任9年,开内乡知县任职时间最长之先河。  咸丰七年(1857年),内乡县衙被捻军火烧全毁,之后的30余年间,知县历22任,县衙未能修建。章炳焘受命于危难之时,上任之初首先召集县内的乡绅富贾,共献治县大计。他当场写下“天理、国法、人情”6个大字,并将手书的6个字拍卖千金,用于修建县衙。光绪二十年(1894年),内乡县衙重建开始,3年后,一座有房舍260余间的规模宏大的县衙建成。  章炳焘在内乡任职期间,每有天灾人祸发生,他都亲自察看,赈济灾民。为稳定治理内乡,章炳焘采取措施,奖励民众垦荒,在不到3年时间,垦荒达两万余亩。  章炳焘在内乡为官9年,为当时内乡创造了“历任9年太平无事”的社会环境,他所修建的县衙保存至今,“常留人间作史鉴”,客观上成了内乡的象征,内乡的财富。

想妮就幸福(2014-06-04)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