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孙氏公会
新加坡孙氏公会系我区后溪镇孙厝村旅星孙氏族亲组成的社会团体,是由族长孙炳炎首倡,在新加坡定居的族人积极响应,于1941年6月30日正式成立了“新加坡孙氏公会”,孙炳炎当选为首任会长,会址设在芽笼桥头。孙氏公会的宗旨是联络旅星族人,密切感情联系,维护族人的权益和福利,关心社会慈善事业。
新加坡孙氏公会成立不久,日寇南侵,新加坡沦陷,会务停顿。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新加坡光复后,孙炳炎领导孙氏公会恢复会务,因旧会址被他人租用,迁移到祖祠“孙真人庙”办公。由于庙宇陈旧,发动募捐重修,孙炳炎将填支足以购买大片土地的资金悉数捐给公会。1984年,孙真人庙因建公路需要被当局征用,被迫暂迁芽笼25巷办公,并继续物色新会址。1987年,孙氏公会购定芽笼16巷为会址,鸠工重建,耗资四十余万元,孙炳炎捐资十一万五仟元,并于同年11月28日为新会址落成剪彩。
孙炳炎是新加坡孙氏公会创始人,现为该会永远名誉主席,始终关心公会会务的发展和扩大为社会服务,成绩斐然。我区代表团访星时,受到孙氏公会孙天宝等同仁的热烈欢迎并设宴招待。
新加坡板桥儒林张氏公会
新加坡“板桥儒林张氏公会”,系我区后溪镇东安、浒井和叶厝三个村旅星张氏族亲组成的社会团体。成立于1947年6月1日,1955年2月6日,板桥儒林张氏公会新厦落成(在芽笼16巷21号)。会员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
该会宗旨是为板桥(即今之后溪镇东安、浒井和叶厝三个村)旅星张氏族亲服务,并设置了“宗亲子弟教育优秀书籍奖励金”,鼓励年青一代努力向学、品学兼优、来日学成之后成为有益社会的人才。
新加坡珩山王氏公会
我区后溪镇珩山(包括后?、东宅、崎沟三个村)旅居新加坡的族亲众多。1956年,旅星侨胞王怡福(现任珩山王氏公会总务主任)、王伟杰(现任珩山王氏公会财务主任)首次回乡联络,受到区委统战部和侨联的热情接待,表示返星后要联络族亲,组织起来,回来谒祖省亲。1989年11月,由倡建珩山小学的王文博长孙王常伉和王维兴,率旅星珩山王氏族亲谒祖团一行14人,回到后溪镇珩山进谒祖祠,受到区、镇政府和珩山华侨联络理事会的热烈欢迎,区委书记郑德发、区长胡汉丕和政协副主席陈永健同他们畅叙乡情。旅星王氏乡亲看到家乡建设新貌和人民政府重视教育事业非常高兴,当场捐款7万余元资助本村教育事业,表示要联络更多的族亲来关心、支持家乡的建设。他们回星后,即广泛联络在新加坡的王氏族亲,积极筹备成立宗亲组织。
1994年,新加坡珩山王氏公会正式成立,推举王马谅为会长,王维兴、王清南任副会长,聘请新加坡总统王鼎昌为永久名誉顾问,王常伉为名誉会长。
1995年10月,我区访星祝贺怡和轩俱乐部百年庆典代表团抵达新加坡时,受到名誉会长王常伉、会长王马谅等珩山王氏公会同仁的热烈欢迎,设宴招待,并馈赠区侨联、侨办一枚纪念银牌。
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
“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系我区后溪镇英村旅星汪氏族人组成的社会团体。前身为“平阳堂”,创立于1908年。1939年筹划更名为“平阳汪氏公会”,获准注册后于1940年5月2日正式成立。鉴于该会会员无固定活动场所,族长汪朱升先生主持理事会,商定成立筹建会所委员会,开展筹募兴建会所基金。1954年筹募的基金就绪,购置了加忽律37号楼房作为会所(现址)。
该会宗旨原为“联系宗亲、互相照顾,协助宗亲解决所遇困难”,随着时代的演变和形势的发展,由为宗亲服务逐步扩大到努力促进社会之发展。
为了增进与海外乡亲的联系,经区委统战部批准,于1985年7月6日成立了后溪镇英村平阳华侨联谊会,加强与新加坡平阳汪氏公会联络。同年,首次接待了回乡谒祖的平阳汪氏公会主要成员汪荣通、汪国成先生,建立了感情联系,交往频繁。在汪荣通、汪国成带头和倡导下,几年来,先后捐资修葺英村汪氏祖祠、南岳宫、资助英村小学、修建英村石砖大道;1992年,以汪荣通、汪国成先生为主捐资二十余万元兴建了二十座店面,作为英村公益事业的固定资产,相会收入用于公益事业。
厦门集美专题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fujian/jimei.html
个人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wsapple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