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草原盛会---那达慕
神奇辽阔的草原,不仅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浓墨重彩,也有着永不枯竭的诗思。那达慕就是一首永远也演绎不完的史诗。
那达慕是蒙古语译音,即“娱乐、游戏”之意。作为蒙古族牧民的传统娱乐活动,那达慕有着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地区特点。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82个部落,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7~8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都要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后来蒙古族人亦简称此三项运动为那达慕。
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并逐渐成为军事体育项目。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而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以苏木、旗、盟为单位,半年、一年或三年举行一次。此俗沿习至今,每年蒙古族人民都举行那达慕大会。
那达慕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好汉三赛
好汉三赛是那达慕的主要内容,也称“男儿三艺”。包括赛马、摔跤、射箭。
赛马蒙古族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对赛马很重视。多数牧民平时发现好马,进行调教,不是那达慕也进行赛马。马分为快马、走马和颠马。参赛者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主要视那达慕的规模而定。比赛的项目主要有30千米传统长距离赛马、15千米快马赛、走马赛、颠马赛。赛马中最精彩也是最激动人心的是长距离的跑马赛,参赛者多为七、八岁的儿童,他们身穿彩色的服装,头戴传统的小帽或用黄、红颜色的头巾扎头,脚不穿鞋、马不佩鞍,随着比赛号令的发出,参赛的马群像离弦的箭,疾风般地掠过绿色的草原。滚滚的烟尘中众马奔驰,你追我赶,场面颇为壮观。勇敢的小骑手们稳坐在马背上,手里摇动着小马鞭,嘴里不断发出“噢、噢”的驱赶声,宛如飞霞流彩,令观众激动不已。
摔跤是“那达慕”最激烈的比赛,也是力量和技巧的角逐。那达慕上的摔跤比赛又称之为“搏克赛”,即蒙古式的单淘汰赛。这种比赛有其独特的服装、规则和方法。参赛人数按那达慕的规模而定,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乃至上千人。跤手参赛时,身穿“照德格”,即镶有铜钉的坎肩,下身着白色的大裆裤,腰间系彩绸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袒胸露臂,威风凛凛。有的跤手脖子上还挂着用五颜六色的布条制作成的“景嘎”(在历次比赛中获胜的象征物),更增添了几分豪气。比赛开始时,跤手们以粗犷的“鹰步”列队上场,个个像展翅的雄鹰。一对跤手比赛完毕后,输者也不气馁,准备下次比赛再决雌雄。那达慕的“搏克”比赛有时非常激烈,由于“搏克”赛不限时间,如果双方实力相当,往往要僵持几个小时才分胜负。
搏克2006年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射箭比赛是那达慕最早的活动内容之一,沿袭至今已成为那达慕的保留项目。弓箭曾经是蒙古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武器,优秀的射手也就自然得到了人们的尊重。因此,那达慕上的射箭比赛,也就成了射手们大显身手的场所,是男子汉的一大荣耀。射箭比赛一般分为静射和骑射两种,目前大都采用静射。一般距离70或45弓。弓身外用竹片,内衬角片制成。两角儿相接处是坚木做成的把儿。弓的两端用皮筋弦打紧。用于比赛的弓,其强度为25弦或50弦。箭用柳条做杆,鹰羽做尾,长3尺。射箭比赛时,选手们从指定距离,用同样数目的箭,向靶射第一轮。选优参加第二、第三轮比赛,以中靶心、内环、外环数折计分数。
由晋察热辽鲁迅艺术文学院院长安波抢救整理的昭乌达民歌《牧歌》,被中外音乐家改编成声乐和器乐作品,成为二十世纪音乐经典。巴林左旗昭庙的游方僧沙格德尔,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民间诗人,被誉为内蒙古草原巴拉根仓式的幽默大师,其作品已载入我国民间文学艺术宝库。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具有内蒙古东部蒙古族特点的传统婚礼习俗《阿尔奔苏木婚礼》、宗教剧《米拉》、蒙古族民间面具歌舞《呼图克沁》、藏传佛教密宗乐舞《娜若·卡吉德玛》、清代蒙古族宫廷音乐《蒙古乐曲》、《赤峰雅乐》等等,都在区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
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5078643159
我的梧桐子:http://www.wutongzi.com/user/uartiadd.aspx
我的能力秀:http://abc.wm23.com/Versa
欢迎大家来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