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武汉的特产,武汉以外的人都会马上想到武昌鱼、热干面、鸭脖子什么的,很少有人知道,洪山菜薹亦是响当当的made in Wuhan,而且是比热干面、鸭脖更能秒杀肠胃乡愁的神物。没有吃过洪山菜薹的人,可能会吃过紫菜薹,后者是西南地区和长江中游一带比较常见的冬令蔬菜,有些地方也叫它红菜薹或者油菜薹。
相关史籍记载,菜薹在唐代就是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在《齐民要术》、《唐本草》、《唐本草注》等古书中,都有关于菜薹的记载。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言:“此菜易起薹,须采其薹食,则分枝必多,故名芸薹。九月、十月下种,叶形似白菜,冬春采薹必为茹,三月则老不可食。”关于洪山菜薹的由来,还有很多传说
一种说法是:相传1700多年前,洪山脚下的小村子里,有个叫玉叶的姑娘,年方十八,相貌娟秀、心灵手巧。邻村有个叫田勇的小伙子,勤劳朴实、热心助人。两人相互倾慕,早已相爱。阳春三月,他们到风景秀丽的洪山游玩,被人称“恶太岁”的杨熊撞见。杨熊见玉叶十分漂亮,令兵勇将她抢走。田勇奋力拼打,将玉叶救出,拉着她就往山下跑,杨熊见漂亮姑娘得而复失,叫兵勇将两人乱箭射死。顿时,田勇和玉叶的鲜血染红了脚下的土地,杨熊见出了人命,策马逃跑,突然一阵雷电,将杨熊一伙全击死在山腰。事后,当地百姓将田勇和玉叶埋在死难的地方,后来坟堆周围长满了紫红色的小苗苗,乡亲们常给它们浇水施肥。到了秋天,当地遇上大虫灾,庄稼颗粒无收,乡亲们将坟堆周围的紫红色的薹秆采来食用,觉得甜脆清香,且越来越多,渡过了荒年。秋后,家家户户采集了菜籽,在自家菜园里种植,空时把菜苔挑到城里去卖,城里人吃到这种稀有的蔬菜赞不绝口,红菜薹的名声越来越大,种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还有一种说法是:唐朝的开国元勋尉迟敬德出任襄州都督时,路过江夏(今武昌)县,郢州刺史忙令家人预备了一桌丰盛酒宴为尉迟敬德接风。席间,尉迟敬德对满桌 的山珍海味不怎么感兴趣,而最后上桌的一道紫红色蔬菜却使他食欲大增。他边吃边赞道:“好菜!好菜!色香味皆美,脆嫩可口。”尉迟敬德从未见过次佳肴,不知其名。郢州刺史告诉他,“这是楚天名菜‘菜薹’,与武昌鱼齐名;若长期食用,可益寿延年。”尉迟敬德闻之,甚为欢喜,一口气将满盘菜薹吃的精光。临行前,郢州刺史令人给尉迟敬德备了一份厚礼。尉迟敬德一件未收,唯独要了一框菜薹去,准备在路上享用。同时嘱咐郢州差役,请他每年给他送去一框菜薹去。三年过去了,尉迟敬德在府上苦等菜薹未到,心情十分急躁。心想,这郢州刺史为何如此不守信用?于是,他派人到江夏催促。差役回报说,东山(洪山)出了“井蛛湖怪”,菜薹都被妖怪吃了,尉迟敬德不信,便亲自带领一班人马,浩浩荡荡来到江夏,一则看个究竟,二则当面责问郢州刺史。尉迟敬德来到东山,果然看见一大片菜薹全都有叶无薹。这时,弥勒寺(今宝通寺)的主持见尉迟敬德的到来,忙率全寺僧众出门迎接,并对尉迟敬德说:“要整治这些害人的妖怪不难,只要在东山南麓,敝寺的西面建一座七曾八面的宝塔即可。”尉迟敬德听此言后急忙亲自进京见架,请皇帝赐金建塔。唐太宗李世民当即下诏,拨皇银万两,命尉迟敬德立即建塔。
结果,宝塔建成了,妖怪镇住了,而尉迟敬德因积劳成疾,还没有来得及吃上新长出来的芸薹就不幸谢世了。从此,由于宝塔的神威,弥勤寺钟声播及之处,长满了茂盛的芸薹菜。其中以宝塔投影之地的“学恭田”生长的薹菜味道最佳。人们又可以吃到又脆又甜的薹菜了,这“芸薹菜”就是今天的洪山菜薹。
洪山菜薹其实就是紫菜薹的一种,产于武汉洪山区的紫菜薹,它的身形、质地、口感却又和一般的紫菜薹大不相同,在尝过洪山菜薹以后你就会明白,以前你吃到的都是普通菜薹或者二逼菜薹、苦逼菜薹,只有洪山菜薹才是响当当的文艺菜薹。地地道道的洪山菜薹,亮紫的薹茎呈大喇叭形,从肥壮的“喇叭口”到开着黄花的薹尖足有一臂之长,“喇叭口”水嫩的切面显示出,饶是它粗若壮士铁腕,但绝对是汁多肉爽的妙品,没有任何空心或者老硬的迹象。薹茎状伟、肥嫩脆爽自不必说,最难得的是它不但没有一般紫菜薹的苦味,反倒有一股难以捉摸的清甜,入口之后像文艺女青年一样回味无穷却又难以驾驭。性急的人,生吃洪山菜薹都会觉得比水果还可口。
菜薹炒腊肉是武汉人冬春两季的家常菜之一,与红烧武昌鱼齐名。菜薹炒腊肉的做法很讲究,菜薹要选洪山区洪山乡洪山村原产地种植的,这样做出来才最是道地口味。要既鲜且嫩,主要吃薹,苔用手折,长约寸许,洗净沥干备用。腊肉也要切成一寸长的薄片,先放进锅里煸妙,然后捞起,再炒菜薹,最后把腊肉掺入,起锅装盘。吃时腊肉醇美柔润,油而不腻,菜薹脆嫩清香,营养丰富,吃完唇齿留香,常食不厌。现在一般市面上的菜薹,都不是正宗的洪山菜薹,味道相差甚远。民间传说,武汉最正宗的洪山菜薹,必须出产在宝通寺钟声所及之处。这其中,又有“塔影田,钟声地”的细分。超过这一范围,菜薹的颜色就变浅,味道也变差。就算有人将本地的土移到他处种植,也没有本地种植的那种味道。
冬季日光照射,洪山宝塔会在地上投下阴影。这个塔影所及,构成一个扇形区域,称为“塔影田”,这里种出的菜薹最为正宗,民间称为“圣品”,目前这块地只有2.1亩。其次,是洪山宝塔下方一块1亩左右菜地,再加上寺院内部的3亩零星菜地,被群众称为“贡品”,每盒1.2公斤,售价300元/盒。普通的市面上难以寻觅。判断真宗的洪山菜薹,有三个方面:一,底部膨大,最粗的堪比莴苣,呈明显的喇叭状,5-10根就有一斤重。这是因为气温下降,洪山菜薹纵向生长缓慢,它所吸收的养分促使它横向生长较快。二,它的茎干紫红有光泽,表皮有一层蜡状物,手指划过,会有明显印迹。而且,它很脆,一掐就断,会在手上留下紫色汁液,但用水一冲就掉。三,就算生吃,也显得脆嫩,有清甜感觉,无菜腥味。炒熟后,反而没有紫色汤汁,入口甜香、滑爽。
历史上有很多名人来过武汉,离开武汉之后却又留恋这里的各种美食,其中还有两则趣话。
一是晚清明臣李鸿章的兄长李翰章。他在武汉做湖广总督的时候,非常喜欢吃洪山菜薹,他命人将洪山菜薹移植到老家合肥,发现口味大变。于是他干脆大张旗鼓地挖了一大堆洪山的土,用船载回了合肥,继续他的移植试验,结果不但试验失败,还在武汉留下了“制军刮湖北地皮去也”的恶名。
二是曾任民国总统的黎元洪。当年袁世凯驾崩,黎元洪离开湖北到北京当大总统时,每临冬天,必派专差到洪山来运红菜薹。由于长途大批运输,鲜菜运到北京后,时间一久,菜薹失去原有的色泽和鲜味,较之产地新鲜嫩菜薹当然逊色不少,常使食者感到美中不足。于是有人出谋把洪山的泥土装上几火车皮运往北京试种,结果,菜薹虽长出来了,但色不红、味不鲜。试种失败,更感到洪山菜薹之可贵,以后不得不沿用老办法,用火车成批运转菜薹到北京。
我的能力秀主页:http://abc.wm23.com/qwe877809959
我的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u/2407756445
我的新浪微博:http://weibo.com/u/2407756445
梧桐子网站洪山区链接:http://www.wutongzi.com/kan/hubei/wuhan_hongsh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