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村古民居作为文化的物化形态,体现了先人实用、审美、情感三位一体的独特的建筑美学观。中华民族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美学思想,在其古民居建筑和装饰中有着充分的体现。首先,从村落的选址看,即体现着先人“天人合一”的美的理想追求。尊重自然,爱护自然,顺其自然,利用自然,山水相依,风土温润。饮则有水,行则有道,耕则有田,筏则有山。满足生产和生活要求,安居乐业,既为闲情隐逸之地,又可防御外来纷扰,实乃理想人居之环境。其次,从民居的布局上看,积极适应环境的影响,格局构建,形式各异,但无论怎样的布局,却无一不在追求祥和宁静的“园林化”情调。居家院内多青石铺地,多设曲水、鱼池、盆景、花台,充分反映了栖居者的生活态度和审美情趣,表现出对理想生活环境的一种追求与创造,整体布局隐喻着“归耕田园”和亲和自然的价值取向。古民居无一例外地都处于青山绿水之间,幽静而深远,自然天成。
此外,其民居建筑范式较为奇特,皆以实用为目的,然实用而不失审美,审美与实用和谐统一。民居的山墙类型,多为马头墙。马头墙采用抽象手法将其设计成昂首长嘶的马头,工匠依屋面的坡度做成马头状,配以小青瓦密铺,似马头上的黑色鬃毛,线条简洁流畅,错落有致。似天马行空,气势非凡,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空灵的美感,显示了古代工匠高超的建筑艺术。天井的设计,亦多具地方特色。民居建筑均为砖木结构楼房,高一层半,青砖灰瓦、内为砖墙和木构架结构,外附侧屋庭院,石料砌门。格局多为二进一天井,质朴而简单。它不仅具备采光、通风等实用功能,更有“四水归堂”,“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寓意。三合院,天井设在厅前;四合院,天井设在厅中。上有天空、阳光、白云、清风和雨露的渗入,内有山石草木的呼应,强化了“天”、“人”之间的联系,人与自然的有机相融,突破了有限的空间界定,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交融”的意境,既古朴庄重,又高致清雅。古民居之装饰,颇有可圈点之处。内饰:木质门窗都雕有龙凤、麒麟、花朵等精致的图案,不少烫金的图案至今仍金光闪烁,光彩夺目;大厅板墙上方绘刻花鸟虫鱼、山水风光和人物典故等栩栩如生的图案,以衬托唐宋名诗的意境;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随处可见,使人置身一种高尚典雅的文化氛围之中;厅堂内镶嵌图案的八仙桌、太师椅和神龛,经过数百年时光的镀烙,显得老成凝重,似乎它们就是古村历史的见证人。上百栋屋宇,堂上有匾,门旁有联。这些匾联皆有来历,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外饰:全为青灰色砖瓦,山墙多为砖砌,极少贴泥,传达着“平淡自然”的哲学观念。色彩虽属单色,却简约而丰富,素雅而华贵,并因此产生了一种厚重的沧桑感和历史感。
古村有占地达1000多平方米的刘氏总祠,翘角飞檐,庄重大方。宗祠的上堂,刻了“对越在天”四个字,这是源于诗经里的话。刘氏先祖自唐朝在小灌建村立业之始,即以“忠、信、笃、敬”为族训,以弘扬儒家传统道德为建村宗旨,“不求金玉贵,但愿儿孙贤;竭忠尽孝谓之人,治国经邦谓之举,经天纬地谓之文,霁月风光谓之度,万物一体谓之仁。”该村保留的族谱、宗谱,一方面是一种文化,显示着族群的血统和活力;另一方面也是一种寄托,一种豪情,一种永不放弃自己的族群意识。
能力秀个人主页:http://abc.wm23.com/ying20111098
梧桐子网站代言家乡区县:http://www.wutongzi.com/kan/jiangxi/jian_jian.html
个人博客主页:http://blog.sina.com.cn/u/3885230283
个人微博主页:http://weibo.com/245651079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