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泉县清廷御膳改刀肉

家乡区县: 承德市平泉县

平泉县清廷御膳改刀肉

      塞北古城河北平泉,有一种传统风味小吃改刀肉远近闻名。由于制作精细、风味独特,成为在承德一带广为流传的菜肴。改刀肉以猪肉和竹笋为主料,切成丝翻炒,边炒边加入鸡鸭汤、口蘑汤、酱油、绍兴酒、香油等。待肉丝、笋丝成金黄色后,浇上汁水,盛入盘中。成品改刀肉外形犹如一座金字塔,笋丝柔韧,肉丝筋道,味道鲜美,爽口而不腻。由于平泉改刀肉重在刀工和火候,做法独特,所以冬季放在篓子里可以存放一百天以上,即便在夏季的三伏天仍可存放一周,加热后再吃其味如新。  平泉古称八沟,这里清泉平地而涌,水质甘冽,四季分明,早在明朝时代就是关外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自古就有“拉不尽的哈达,填不满的八沟”之美誉。说起平泉这个曾经商贾云集的贸易枢纽与改刀肉结缘的来龙去脉,则要提及清朝的道光皇帝。

  想当年,正是道光皇帝在位的时候,这一朝天子吃腻了宫里的山珍海味,就觉得一天三顿饭怎么品也品不出个滋味,一听见说吃饭他就心烦。

  这事可把御膳房里的师傅们给愁坏了,他们日思夜想,一心就想搞个创意让皇帝尝个鲜。终于有一天,掌勺的主厨刘德才来了灵感,想着要拿新鲜的竹笋和猪肉炒在一块,那味道一定很是不错。他把这主意跟大伙一说,每个人都觉得这是一个好点子。他们说干就干,撸起袖子就开始对着竹笋和猪肉下起了功夫。一盘又一盘的原料下了锅,出锅的菜品却总是不对路子,不是刀工瞧着不对劲,就是辅料用得不对味,不是竹笋泡得不好,就是猪肉滋味不对,这道菜的色香味怎么也达不到想象中的那样。

  几个御厨擦了把汗坐下来,你一言我一语,围着灶台来了一场头脑风暴。他们总结经验,终于从失败中提炼出原料的最佳配比和火候的最佳状态,做出来一盘香喷喷的改刀肉,那菜里的笋丝和肉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笋丝带上了醇厚鲜美的味道,肉丝带上了山野之间的清香,表面上看着油汪汪地挺鲜亮,吃起来却是一点也不油腻。经过改刀的处理再回锅,这道菜的味道反而是更加地出众。

  这道刚出炉的大菜端上了道光皇帝的餐桌,他老人家也挑起了大拇指儿,好好地打赏了那几位动了脑子又出了力气的御厨。因为这道菜的原料没有什么出奇,倒是那刀工很是奇特,所以菜名也就定做了“改刀肉”。

  后来,御厨刘德才到了退休的年纪,他离开皇宫到了如今的平泉县,在这座塞外山城开了一家小饭店。老话说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刘德才的好手艺也引来了好些个老饕,这买卖虽然不大,钱却赚了很多。打这以后,改刀肉的手艺在皇宫里面绝了迹,却成了老百姓嘴边上的美食。

  刘德才的生意越做越大,他自己一个人实在忙不过来,就收了五个机灵能干的小徒弟,把改刀肉和其它御膳名菜的技艺传了下去。在老人临终之前,还特意嘱咐了这五个徒弟,让他们好好经营饭店的买卖,千万不能干砸了招牌,另外还有一点,就是一定不能散伙。

  五个徒弟含着眼泪送走了师傅,把饭店打理地红红火火,还在大门口挂上了“五魁园”的字号,用来表示齐心协力绝不散伙的心愿。后来,这五魁园的名气越来越大,改刀肉的风味越传越远,曾经的小饭店成了名震八方的老字号,曾经的小徒弟也成了有名的大师傅,他们收了徒子徒孙,把厨艺一代一代地传了下去。

  全国人大常委会、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末代皇帝”之弟溥杰先生品尝了改刀肉后欣然命笔题词:“会神珍色味、调鼎变阴阳”。

  现在,改刀肉已成为承德最受国内外游客欢迎的佳肴之一。

  2007年,平泉 “五魁园”改刀肉制作技艺,申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确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正在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阔(2014-04-11)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