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20个重点公园之一。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何园原址,为乾隆年间古园,名双槐园。曾在何园寓居过的名人有: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他六次来扬州,寓居在骑马楼东一楼;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曾寓居何园五年多,其旧居在骑马楼东二楼。
4.1 牡丹厅
进入何园的东大门,首先看到的是何园的后花园,整个后花园分东、西两部分。穿过“寄啸山庄”的圆洞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牡丹厅,迎面山墙上嵌有“凤吹牡丹”的砖雕,牡丹厅因此而得名。
4.2 贴壁假山
贴壁假山在船厅后侧风火墙上紧贴墙壁堆叠着一组长达六十余米的假山,上有盘山蹬道,下有空谷相遇,水绕山谷,山上有月亭,过月亭可登上复道回廊,形成全园上下立体交通。如果把封火墙比作一张宣纸那贴壁假山就是一副刚画好的山水画,拐弯处还给人以悠远的感觉,令人无限遐想。也是防止主人家“抬头见东墙”使其更加吉利一些。
4.3 船厅
在东园的所有建筑群中,最为精致的要数船厅了,整座厅形似船形,厅周围以
鹅卵石、瓦片铺成水波纹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厅旁抱柱上有对楹联:“月做主人梅做客,花为四壁船为家”。船厅四周用通透玻璃镶嵌的花窗,给有以“人在厅中坐,景自四边来”的意境。
4.4 读书楼
翰林公子读书楼是何园文脉的象征。何氏家族从何芷舠(dāo)父亲这辈起通过科举作了大官,留下了厚学重教、诗礼传家的门风。先后出了祖孙翰林、兄弟博士、父女画家、姐弟院士……
4.5 复道回廊
如果说东园是后花园的序幕,则西园则是后花园的主体。走入西园第一个映入眼帘的就是那贯穿全园的复道回廊,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的雏型。复道,就是在双面回廊的中间夹一道墙而形成,起到分流作用。
回廊,扬州人俗称串楼,分上、下两层,它将东园、西园、住宅院落都串连在一起,游客即使在雨天,也免遭淋漓之苦,尽情欣赏全园美景。廊的东南两面墙上开有什锦洞窗和水磨漏窗,绕廊赏景,步移景异。
4.6 水心亭
西园以水池居中,池中央便是水心亭了,这座水心亭是中国仅有的水中戏亭,专供园主人观赏戏曲、歌舞和纳凉赏景之用。《红楼梦》、《还珠格格》、《毕升》等一百多部影视剧把此处作为影视基地。
4.7 蝴蝶厅
水池的北面是主人用于宴请宾客的宴厅,因厅角昂翘,像振翅欲飞的蝴蝶,故称蝴蝶厅。厅内木壁上刻着历代名碑字画。
4.8 湖石山
池的南面有一座湖石假山与水心亭隔水相望,这座假山在建园意境上来观察体味,不由得让人领会到“空山新雨后,天清晚来秋。明月松尖照,清泉石水流。”的意境。
4.9 赏月楼
从复道曲折南行,便到了赏月楼,又称怡宣楼,这里是全园赏月最佳场所,园主人的母亲就在此居住。廊旁的铁栏杆都是当时从国外进口的,均刻有“延年益寿”字样。
4.10 同仁馆
本馆以“同仁”二字,为的是纪念60年前曾在何园创办的一所学校——同仁中学。本馆所在地,就是一间当年书声朗朗的教室。“同仁馆”是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同仁学子永不忘怀的一片绿洲,同时也是联结海峡两岸和世界各地炎黄子孙的一条金色纽带。
4.11 玉绣楼
自赏月楼小院有东门直达玉绣楼所在庭院,顿有开阔疏朗之感。玉绣楼是两栋前后并列的住宅楼的统称,因院中种植广玉兰和绣球而得名。一百多年前,
何家的老少主人们,就在这样的一个园居空间里一幕幕演绎他们的人生故事。
玉绣楼的主题建筑是前后两座砖木结构二层楼,既采用中国传统式的串楼理念,又融入西方的建筑手法,如采用法式的百叶门窗、日本式的拉门、法式的壁炉、铁艺的床等等,此外,在体现住宅建筑功能和人性化需要方面,也有一些值得称道的细节,如地面设通风孔、地下建近两米高的透气层等等,可见当时园主人“与年俱进”的思想!
4.12 骑马楼
出玉绣楼沿着复道回廊向东入骑马楼,骑马楼是何园的客舍。骑马,意味着异乡和征途。何园客舍取骑马为名,别有一番苦心深意。另有一说,骑马楼,形似马鞍,分为东、西两幢楼。东楼亦称东一楼,往北整齐排列东二楼、东三楼。此三幢楼,皆为两层,前后相连,上下相通,宛若迷宫。
东楼,亦称东一楼,国画大师黄宾虹是何园园主何芷舠长媳的族叔。黄宾虹一生中,有六次来扬州,时间有长有短,皆寓居在东一楼。1954年11月,黄宾虹已九十有一,他在给女弟子顾飞论画的长信中,又一次追叙他当年到扬州及何园的经历与见闻。
东一楼、东二楼、东三楼之间,有两个庭院,东二楼中间有过道,将前后两个庭院连通。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曾经是著名作家朱千华先生的旧居。20世纪八十年代初,朱千华先生一家五口人(父母、妹弟),就生活在东二楼中间的这条过道里,前后生活了五年时间。当时,此过道有后墙封闭,成为一间居室。居室内再砌墙,分成前后两小室,作民房用。朱千华简介: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水流花开:南方草木札记》、《岭南田野笔记》、《雨打芭蕉落闲庭:岭南画舫录》等。
4.13 清楠木厅
玉绣楼前面是一座面积为160平方米的“与归堂”,是目前扬州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座楠木厅,此处为主人会客的地方。楠木厅正厅大门两侧,融合了西方建筑的手法,运用整块4平方米大、9毫米厚的玻璃,采光效果极好!
4.14 片石山房
与何园紧相毗邻的是“片石山房”,是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据史称,“片石山房在花园巷,一名双槐园,歙人吴家龙别业,今粤人吴辉谟修葺之。园以湖石胜。”(清《江都县续志》卷十二)又据清钱泳《履园丛话》卷二十载:片石山房内“二厅之间,湫以方池。池上有太湖石山子一座,高五六丈,甚奇峭,相传为石涛和尚手笔”。石涛是我国明末杰出的大画家。原名朱若极,他是清代著名的山水画家,开辟了扬州画派,为扬州八怪的先驱。石涛遍访名山大川,“搜尽奇峰打草稿”,晚年侨居扬州,留下叠石的人间孤本——片石山房。曾旅居扬州,死后葬于扬州蜀冈。
片石山房于1989年复修,门楣上的“片石山房”额系移用石涛墨迹。此园的设计,以石涛画稿为蓝本,顺自然之理,行自然之趣,表现了石涛诗中“四边水色茫无际,别有寻思不在鱼;莫谓池中天地小,卷舒收放桌然庐”的意境。园中假山丘壑中的“人造月亮”是一奇观,盈盈池水,盎然成趣。假山内藏有一所石屋,可作夏日消暑的好地方。它本非自然而追逼自然,出自人工却巧夺天工,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前来观摩瞻仰。
4.15 明楠木厅
片石山房东面有一座楠木厅,是何园保存年代最久的一幢建筑,俗称明楠木厅,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厅西侧有一“不系舟”,坐在舟上可俯视池鱼,就像船只从外面航行归来。
4.16 水中月
扬州自古就有月亮城之称,有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而此处可谓扬州白天赏月的最佳处。何园里还蕴藏着四个景致,三处位于西园。排第一的是何园的复道回廊。复道回廊分上下两层,或直或曲,贯穿全园,全长1500多米,被誉为中国立交桥雏形。而复道回廊上的花窗则为第二,造型阔大,气宇轩昂,绕廊赏景,步移景异,是园林花窗中罕见的极品。第三处是以水池居中的西园池中央的水心亭。水心亭是一座中国仅有的水上戏台。在上面轻歌曼舞,可以巧妙的借助水面与走廊的回声,起到增强音响的共鸣效果。位于园东南的片石山房在石涛大师叠石人间孤本的腹内,藏有一座石屋。石屋有两间,东西都有洞门出入,盛夏酷暑,烈日炎炎,这里便成了养心消暑的绝佳之处。
回归何园的何家祠堂于二OO七年四月三十日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约三百平方米的祠堂位于何园西南侧,紧临何园片石山房,祠堂由东向西形成大小祠堂。祠堂内陈设容像为原祠堂的真迹复制品,展出的是何芷舠及其上五辈人的容像。从无锡赶来参加开放仪式的何园主人何芷舠第四代曾孙何祚宏老先生作介绍。
何园是清后期扬州最后建造的一座大型园林。同光以后,由于盐商和漕运的衰落,园林建造的中心已经转到苏州,此时的扬州园林已处于回光返照的状态,但仍能体现其豪放大气的一面。而何园集扬州园林的精髓于大成,并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葩。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