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虞先生生平及学术思想+

家乡区县: 南充市南部县

刘家虞,南部县南隆镇人,生于清朝末年(公元1911年)。民国十五年(1926年),受业于志祥(其师徐应和,号志祥)。少时,熟读《四书》《五经》,年长,博览浩翰古籍,医、史、文、哲,艺术无不精通,尤对庄老之说,研究不辍。年二十即业医于世,广涉阆苍、南邑之地,肆力于轩岐,置身于实践,每遇危证,世医束手,得其一匕,矍然而起,故誉蜚川北,时人尊称:“川北之一大名医也”。民国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有人赠匾云:“中医翘楚”。1950年,人民政府赠匾云:“活我人民”。
先生秉承其师祖,理据《灵枢》《素问》,法宗仲景,学尊陈念祖,柯韵伯、成无己、朱肱、唐容川、张令韶、徐大椿等伤寒名家。其对“标本中气”、“六经气化”之理论,尤为推崇。每于夜暇,伏案苦研,得十载之心得,颇极融会贯通,而得其要旨,著《伤寒论类方识》,阐发伤寒之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执简驭繁,条分缕晰,突出“以法统方”、“以方类证”之特点,发前人之未发,对后世研究伤寒论具 有启迪作用。如对伤寒治法的施用,他谓:“知其治者,若网在纲。应汗而下者,应下而汗者,应汗,而汗之太过者,悉变证蜂起。盖汗、吐、下、和、温、清,乃仲景治伤寒之六大法门,用之得当,如响应桴;用之不当,轻者危殆,重者夭亡。”
于此,辑一案云:庚申之岁,仲春之月,其气应暖而暴寒,南城一带,时病流行。城西,张某之妻姚氏,年逾五旬,冒风感寒,应邀出诊。患者踯屈而卧,虽覆以重被,仍寒颤而慄。询其病因,系前日感寒,经求医索方,病非但未已,反致大汗淋漓。并见畏寒怕冷,头汗涔涔,不时颤慄,骨节烦痛,四肢拘急,小便不利等症。观其舌,质淡苔白;切其脉,缓大无力。此汗之太过,伤津亡阳之变也。宗仲景“……回其阳而已”,与桂枝加附子汤,温服两剂而瘥。
为此,先生认为:世医虽多,而医术粗陋,多行治误,是因为不精研医理之缘故。于是,他不辞艰辛,历七年而三易其稿,著《中医学基础讲义》,文字通达,深切入微,为医学入门向导。
先生注重撷取历代医家之实践经验而为己鉴,善用经方,以愈疑难痼疾之症,又每以叶氏之法,以疗热病沉疴。对《难经》《外台秘要》《千金方》的研究颇深。谓:“久病顽症之治,亦各有法度,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或寓消于补。从本、从标,标本缓急,了然于胸。挈其要者,皆复胃气,胃气复俾有生机。方之治病有定,而病之变化无定,若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万变,而应用自如,则病无遁形矣。”
又案云:“乙丑八月,一姓夏中年教师,赴先生寓所求医。言囊缩二月有余,伴自汗、口渴、神倦,多方求治罔验。并示前医书方若干,皆温肾壮阳之剂而已。先生细考,缩阴之证,世医多知阳虚阴盛为患,孰不知邪热煎熬为患,尤若蔬菜、瓜果得冰冻霜雪致萎,烈日燔灼,亦可致萎矣!观舌,质红少苔;按脉,濡细带数。此暑热消烁厥阴肝经,宗筋受损,而囊缩也。遂书方,王孟英清暑益气汤重用红参20克加淫羊藿18克,三剂霍然而愈。以此淳淳示人,治病必求其本。”
可见,先生治病,善从本溯源,偶观书方,味皆二十有余,不解者,确认庞杂,其实,顽固杂症,皆阴阳失调,升降失常,气机逆乱之侯,岂单枪匹马,所能收功乎!
故此,先生认为:“医者须精研经典,同时,涉猎群书,证侯错综复杂之变,有内同而外异,有内异而外同,故学必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不可妄言医道已了。”
先生品行高雅,治学严谨,严于律已,不倦诲人,对学生要求甚严。他说:“医者,乃济世活人。不论贫贱富贵,长幼妍蚩,皆一视同仁,痛病家之所痛,急病家之所急,乃医者天职。”历年教弟子数百,学生遍及南充市城乡各地,其得意者若干。
先生秉性刚直,不畏强权。十年动乱,未吐半句违心之言,虽劳其筋骨,破其体肤,伤其心灵,但常常以崇高信念自勉。劳余,能为民众疗疾者,乃莫大欣慰。
先生除了本职工作,还历任县中医院院长、南部县卫校校长、县中医学会会长、南充地区中医学会理事和顾问、县政协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虽年事已高,但老当益壮,在繁忙的工作中,仍坚持写作,著有《白癜风专论》《临床医案集》等。常以曹孟德之言激励自己,书《龟虽寿》为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先生多年义务诊病达数万人次,故《光明日报》《健康报》《四川日报》《南充报》,对先生的业绩分别给予了表彰。1978年12月,南充行署发文确认先生为南充地区四大名医之一。1986年获四川省科学技术成就奖和四川省卫生先进工作者称号,《四川电视台》还作了专题报道。
而今,先生年已近百,背不驼,牙不掉,思维不乱,食纳尚可,步履稳健,虽听力减退,但有助听器为伴。他每天仍坚持习书、看报、读书,电视新闻必看不误,还时时关心国家大事。对远道而来的求医病人是热情接待,处方用药,力求精当,使病家满意而归。

苏昀(2014-06-05)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