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召子,座落在土右旗萨托公路45公里处一个绿树遮掩的村庄,这里有一处规模不算太大的寺院,村子因此取名叫小召子。召庙汉名叫广福寺,藏名"昂得庆斯么",蒙名叫"伊么庆"。
小召子庙会原来是每年正月和七月举行两次,后改为六月十五至八月一日,解放后从七月初七开始,举办五至七天,庙会期间除念经外,还要跳鬼(查玛舞)。每天念的经和跳的舞都变换面具,服装也根据每天念经的内容而变换。面具有牛、马、、喜鹊、鹿及骷髅。1940年以前,广福寺只有一个常住聂尔巴(管后勤工作),举行庙会时才从附近的广宁寺、新召等地请喇嘛,最多时达五十多人。念经和跳鬼时使用的乐器奇特,布日(大号)达一丈多长,上有绞龙箍,号口为银质,吹奏时号尾放在一个小三轮车上,几个号同时吹奏,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小召子庙会闻名于内蒙西部地区,解放后增加了唱戏、放电影等内容,这就使庙会更加隆重有意义。每年的七月初一、二,各地的摊贩商店、饭馆等就到这儿布点、售货、垒炉灶、搭帐篷,生怕来迟无落脚之地,到起会那天(初七)就已人山人海,方圆二三十里人如潮涌,广福寺周围的各色帐篷象一朵朵绽开的花朵,此起彼伏的叫卖声、嘈杂声、大喇叭放出的乐曲声,成为一曲优美动听的交响乐。但这还不是高峰,最热闹的还是正会那天人数最多(初九)。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得以落实,1980年,庙会改为物资交流会,牲畜交易会(文革后第一个庙会),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无疑起到了积极作用。
1980年至1985年,经部分喇嘛和地方少数民族多次向上级统战、民族宗教部门反映和申请,要求给予落实政策和重兴建庙宇,恢复民族宗教文化和传统庙会活动,1986年,政府投资8000元,地方群众集资,兴建了一座白塔作为纪念性的象征。
2003年,地方群众集资30多万元,兴建一座二层藏式庙宇敖包,庙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同年7月份从青海塔尔寺请回释迦牟尼、弥勒、药师三尊佛像;2005年建蒙古包三个;2006年4月份,成立了庙管会,并在5月13日正式恢复了祭敖包等活动;2007年,投资13万元兴建文化室,建筑面积200平方米,以弘扬民族文化。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