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是中国建立较早的博物馆之一,也是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
河南博物院前身为河南省博物馆,在冯玉祥主导下,始建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旧址位于开封市龙亭区三胜街31号。馆址几经变更,1961年迁至郑州,新馆于1998年5月1日落成开放,馆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农业路,展馆面积1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4万件。
馆藏文物多来自于二十世纪初安阳、淅川、洛阳、商丘、开封、三门峡、辉县、新郑、安阳等地的考古发掘,数量达13万多件,史前文物、商周青铜器、历代陶瓷器、玉器最具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与国家二级文物5000余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极高,一部分藏品被誉为国之重器,亦被央视《国宝档案》栏目多次报道。
河南博物院的院徽的涵义如下: 标志模仿河南博物院主题馆的建筑外形,上部为仰斗以承“甘露”,下部为覆斗以纳“地气”。色彩方面,运用了沉稳、内敛、厚重的暗红色和代表辉煌历史和灿烂文明的的金色。
上面的三角形与下面的三角形重叠区域的圆形“○”寓意中国古语的“天圆地方”。象征中国5000年的历史沉淀。上下相交的三角形象征博物院的合作、交流、沟通和融合的精神。
同时,该造型似一个“沙漏”,而沙漏在古代是一种计时工具,沙落下,时间流逝,历史是流逝时间的积累,博物院正是展现历史的场所,标志简练醒目、刚柔并济、稳重大方。
2009年之重新布展前,河南博物院的基本陈列为《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展览分布在主展馆一、二层八个展室内。展示上至史前时代,下至明清的河南历史文物。展览由序厅、“文明曙光”(原始社会时期)、“三代辉煌”(夏商周时期)、“兼容并蓄”(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盛世荣华”(隋唐时期)、“余光明媚”(宋金元时期)及观众参与部分组成,汇集河南出土的精美文物约2000件,按照历史发展的脉络,展示发生在河南的最突出的古代文化科技成就。
2009年,河南博物院对原有展览陈列进行升级改造,常设展《河南古代文化之光》升级为《中原古代文明之光》。四大专题陈列《中原楚系青铜艺术馆》、《河南古代玉器馆》、《明清珍宝馆》、《古代石刻艺术馆》也改进了展陈方式,调整了展品。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