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政府新区建设

家乡区县: 安徽省定远县

在定城,沿着长征路向东,穿过合蚌路,视线豁然开朗:道路宽阔了,心情敞亮了。塔吊林立,十多家工程同时在建;推土机轰鸣,几条道路同时在修。沸腾的建筑工地和忙碌的建筑工人构成了一幅“新区建设图”。入夜,华灯初上,工地安静了,道路两边又热闹了。悠闲散步的和踏歌起舞的人们构成了一幅“新区休闲图”。这里,没有老城区的喧嚣、浮躁和拥挤,有的是新区恢弘的气势、靓丽的身姿和时代的活力。城东新区这个被称为“县城发展的龙头工程”正以崭新的面貌一天天走近我们。

老城改造 走不出一个“挤”字
《定远县志》记载:旧志载,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始城定远。历史悠久的定城史上屡经修建,屡遭战火。至1980年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建步伐才进一步加快,到今天已发展为约10平方公里,总人口已达12万人,常年在县城流动的车辆就有好几千辆。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县城的人口和车流还在不断增加……区区10平方公里的县城要容纳12万人口和几千辆车流,城区明显表现出内聚有余、外溢不足。在政治、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小城承载如此重负,你叫她如何能快速腾飞?如何能赶上发达地区前进的步伐?如何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节奏?
作为全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定城,经过多年努力,老城改造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2003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加大,建设步伐加快,掀起了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实施亮化工程,栽上了景观树木,拆除了“街中街”,通过招商引资建起了居民小区和购物中心,小县城变亮了、变美了、变净了,城市面貌明显改观。
可是,多年实践证明,就老城改造老城,就老城发展老城,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很难收效。改造后的老城现状是,靓丽的高楼与破旧的民房比邻,亮堂的大街和狭窄的小巷相连。城区依然是街面人头攒动、道路交通堵塞,占道经营、乱停乱放屡禁不止。人们仍然在争抢着有限的“平方”,分享着可怜的空间。所有这一切,让居住在县城的百姓反而有了更强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正置身于“繁华的闹市”,不愿往城外疏散,以为自己已占的地盘是“寸土寸金”,可以“待价而沽”;外来的人以为是到了拥挤的“集镇”,缺少发展空间,难有“立锥之地”,不愿意停留投资。如此循环,拆迁安置越来越难,老城改造成本越来越高。多年来,我县老城改造虽投入不菲,却举步维艰,人居环境越来越恶劣,交通压力越来越大。老城改造,怎一个“挤”字了得?

创新思维 走出了一个“新”字
定远是农业大县,10多年来,县域经济发展缓慢,其中原因有诸多方面,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城这个全县发展的“龙头”的带动力不强,辐射、积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不出来。根据定城城市总体规划的布局框架,决定未来5年城市的重心和发展方向是东移建设城东新区,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在注重老城区改造、完善配套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快城东新区建设,全面拉开城市框架,使县城面貌大改观。

新区定名为城东新区,位于县城东北部、合蚌路以东、定滁路以北区域。在新区建设拆迁中,县委、县政府创新工作方法,成立理事会,由被拆迁户自己解决自己的事,巧妙解决了拆迁难题。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拆迁安置政策,最大限度地善待拆迁群众,尽可能地照顾好拆迁群众的利益。拆迁中,出现了父亲动员儿子、丈夫说服妻子,老GE命带头签协议,年轻DANG员率先搬迁等动人场面。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整体搬迁了一个村庄,搬迁 134户,无一例SANG FANG事件,实现了县委、县ZENG府“和谐拆迁”的目标。

规划建设 立足一个“高”字
城东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早在2004年就委托滁州市规划院编制,一期工程计划今年底全部建成,2008年起实施二期工程建设。为加快新区建设,早日实现“再造一个新定城”的目标,今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新区三年工作一年做,三年道路一年完成。10月14日又召开新区建设工作调度会,要求保工期、保质量,全面提速,加快新区建设进度。新区竖起了“倒计时”牌,各建设单位上足了“发条”,创造了“定远速度”。现在,政务大楼等一批建筑即将竣工,县委、县政府各部门不久将进驻办公。地税局办公楼、国土局办公楼、检察院技侦楼、技术监督局办公楼等多家建筑也即将完工,市民文化广场也正在抓紧施工。
定远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城东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委托滁州市规划院编制,一期共规划有6大功能分区,即南北两片居住区、西北部行政办公中心、东北部商业金融中心、东南部体育中心、南部文化中心和中心区市民文化广场及中心公园。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着力体现定远人文底蕴和地方特色的原则,新区开放式的设计,彰显了政府开明的胸怀、以人为本的理念,它将成为市民休闲、商务交流、政务办公的多功能区。
为了把城东新区建成环境优雅、功能完善、富有现代气息的新区, 今年上半年,又委托浙江佳境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城东新区绿化专项规划设计,把城东新区作为一个整体单元进行统一绿化,把整个新区设计成为一个没有围墙、靠绿化带相隔、全开敞式的绿化空间。

完善配套 建出一个“全”字
早期的新区被人们称为“政务新区”。先期动工建设的道路、宾馆、办公楼等,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办公区”。城东新区是县委、县政府实施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新区的建设牵动着全县人民的心,2006年,自新区建设正式实施起,就不断有人走进新区。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市民都说“就象一个大工地”。现在,走进新区的市民又发现,在原东城石膏矿采空区上建起来占地55亩的文化广场已经初具雏形。喷泉开始安装、生态林荫栈道开始修建,景观树木已经栽植,一个集行政展示、市民休闲、康体娱乐、文化纪念和未来展望为一体的文化广场建成后,和同样利用采空区建设的中心公园一起,将显著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随着建设进度加快,随着县委、县政府投入力度加大,新区框架到明年7月将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要求,新区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要同步进行,同步建设。主干道完成一处,通讯、路灯、绿化、水系等配套设施就要完成一处。在加快新区建设的同时,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共事业发展,把教育、卫生、文化等重大项目一同考虑。不久的将来,学校、医院、图书馆、商业金融中心等都将出现在城东新区,新区将成为自我完善、自我配套、自我服务、自我发展,功能更加齐全、布局更加合理、环境更加优美,相对独立的格局。
跳出老城建新城,再造一个新定城。新区建成后,整个县城的空间更加开敞,空间结构将整体重构。不远的将来,城东新区与西部的老城区和南部的工业区,将形成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三大板块,而新区犹如昂起的龙头,带动工业园区和老城区两翼翻动,整个定远必然出现腾飞之势。展现在定远人民面前的定城,将更加朝气蓬勃,魅力四射!

莲藕娃娃(2014-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