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在角落的遗产—大冶玉连环

家乡区县: 大冶市

    千里马遇伯乐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可是大千世界,不是很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就像杜甫一生坎坷度过。人一样那么物品也是一样的总有被遗忘的时候。我是柯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家乡的玉连环的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命运。

     2009年6月19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发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由鄂州市文体局以类型曲艺编号V-18 申报的玉连环获得批准,正式成为湖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普通百姓的意识中,这项发源于古代大冶、流行于鄂东南的古老曲艺项目大冶玉连环从此就得改名为鄂州玉连环了。这样的结果让人多少有点沮丧。
    大冶玉连环流传已有数百年。就是挖掘、整理也有近四十年的历史。记得早在1974年,黄石歌舞团  演员龙凤英、龙长江代表黄石进京参加全国曲艺比赛,他们表演的就是由查代文、王全豫等作词,黄小华谱曲的大冶玉连环《顶逆风》。那次演出,大冶玉连环独特的表演方式加上龙凤英、龙长江两人绘声绘色的表演,使《顶逆风》一下子成了比赛的亮点。比赛结束,当时在中央主管文艺宣传工作的江青还专门接见了“二龙”并详细了解了大冶玉连环的一些情况。
      可惜的是,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大冶玉连环并没有抓住这次非常有利的机遇,将大冶玉连环向外向更高的层次推广,仍然停留在县内普及、传播的低水平文化复制上。
作为一种乡土曲艺形式,大冶玉连环虽然在本地颇受民众的喜爱欢迎,在每一次的地方性演出中屡屡夺魁,但它由于缺乏与更多不同地域的曲艺形式、不同文化形式的碰撞、交流、融合,始终难以实现质的飞跃。大冶玉连环更大的不幸还在后头。

   

     1985年,当年挖掘、整理大冶玉连环,并将过去那种纯音乐形式的大冶玉连环成功改编成“音乐说唱表演”形式的金牛文化站站长邱发强调到了鄂州市文化馆,大冶玉连环就随着他的调离逐步衰弱。相反,鄂州版的玉连环开始暂露头角。就这样,20年过去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里只有鄂州玉连环,没有大冶玉连环的身影。玉连环到底是一种什么曲艺?它到底产于何地?据《战国策》记载,两千多年前,玉连环是一种益智玩具,旧称九连环——九个金属小球与小环串在一起组成复杂的结构方式,玩弄者必须想方设法把这九个小环解开,谁用的时间最短,谁就是胜利者。
      现存的《大冶县志》有明确的记载,明代中后期是大冶地区佛教、道教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明代的几任皇帝信仰佛法、崇尚道统有关。
      宋南唐保泰13年,南唐皇帝李煜“升青山场并析武邑三乡”为县,是为大冶县。这“武邑三乡”即包括时属武昌管辖的梁子湖广大地区、泽林全部地区一直到郭店、凤凰山一带。康熙22年、康12《大冶县志》明明白白地在地舆图中注明,武邑三乡的具体位置。
         那时没有鄂州,只有武昌,后来有江夏,直到1956年才有鄂城县,梁子湖、泽林一带才划归鄂辖,1983年鄂城县升级为鄂州市。此段确凿的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由鄂州市文体局申报的湖北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鄂州玉连环是发源于古代大冶地区,流传于大冶、鄂州、鄂东南一带的一种民间曲艺形式。

      
      可喜的是,近年来,大冶市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大冶玉连环这张民间文化名片被外地抢注带来的不利影响,由当年挖掘、整理、改编玉连环的关键人物黄小华领头谱曲、编导,多次组织大冶玉连环的演出活动,获得好评。2006年,大冶文化馆组织大冶玉连环表演队,以大冶地区婚嫁民俗节目参加“夕阳秀—中国第四届华夏中老年艺术大赛”获得大赛一等奖,并受到大赛组委会专家们一致好评。
      目前,大冶玉连环已获得黄石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相信不久的将来,在国家级、国际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中,一定会有这几个闪亮的名字:大冶玉连环。听完我的介绍,欢迎大家来大冶做客!

      

    

念薇*(2014-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