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扎鲁特

家乡区县: 内蒙古扎鲁特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07年中国考古新发现”上,扎鲁特旗南宝力皋吐新石器时代墓地作为论坛推出2007年的6项重要考古新发现之一,从发掘成果到学术价值进行了全面的阐释,并进行了交流与探讨。今年2月,内蒙古博物院举办了“寻觅逝l的文明――内蒙古重大考古成果展”。在这个展览上,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石器、骨蚌等80余件文物十分耀眼,为展览增添了更丰富、更新鲜的内容。

南宝力皋吐墓地位于扎旗道老杜苏木南宝力皋吐嘎查境内,地处大兴安岭南麓与科尔沁沙地的交汇地带。墓地所处地貌呈半沙化草甸景观,生态植被脆弱,地势平坦,附近可见季节性河流和小面积湖泊。从2006年8月开始,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市博物馆、扎旗文物管理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南宝力皋吐墓地进行了抢救性清理发掘。经过实地探查,南宝力皋吐墓地分为南区和北区,南区现存面积7000平方米,北区现存面积5000平方米,南北两区相距280米,整个遗址及墓地面积约1平方公里。2006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发掘,累计揭露面积7600平方米,清理墓葬347座、灰沟2条、灰坑2座,出土各类陶器、石器、玉器、骨蚌器等800余件。

墓地呈条带状分布,南区长约150米,北区长约130米,两区宽度均约50米,方向为东南至西北向。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规模不一,墓圹最长达3米以上,最短的不足1米,墓宽一般在0.5米至1米左右,葬式多为仰身直肢单人葬。2007年发现2座火烧墓葬。出土的随葬品包括陶器、石器、玉器和骨蚌器。陶器有筒形罐、双耳壶、尊、钵、豆以及异形器。最常见的陶器组合是筒形罐和双耳壶或叠唇弧腹罐,且有繁复的纹饰。

随葬石器分为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打制石器多为细石器,有镞、石钻、石叶和刮削器。磨制石器有石锛、石斧、石凿、石磨盘和石磨棒等大型生产工具,还有松石、玉器等小型饰件,如管状珠、环形坠、片状坠以及璧、镯佩等饰件。骨器以石刃骨柄刀为主,尚有少量骨锥、骨管,骨蚌类随葬品有少量蚌环、蚌珠等显得弥足珍贵。石刃骨刀是随葬器物中数量最多的。此外,随葬器物中还发现玉或石质饰件半成品,以及红、绿色颜料块。高领双耳壶、尊形器、豆等陶器显然具有小河沿文化的特征。另外条形堆纹筒形罐、叠唇弧腹罐复线几何纹陶壶等陶器又像是辽宁高台山文化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物的再现,且十分相似。但是大量的绳索状条形堆纹筒形罐、泥质深腹筒形罐以及形态各异的动物造型的陶器壶等陶器群,又构成了南宝力皋吐墓地独特的文化面貌,它不像是已知的其它原始文化直接影响的产物。

凭借对东北地区史前原始文化的一般认识,经过大量比较和分析后,专家初步确认南宝力皋吐墓地的大量随葬品具有十分鲜明的自身特色,但是其中也蕴含了某些小河沿文化的因素,个别陶器还与辽宁新民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极其相似,由此认为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墓地。因此,对我们了解东北地区边缘地带细石器文化的谱系,更新世纪末期东北地区人类的生业形态和自然环境的变迁及他们之间的互动演进关系提供了科学、准确的资料,进而为我们深入、系统的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内涵、文明起源、文化面貌等学术课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宝力皋吐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独特,它的南面是下辽河流域,西面是草原地带,东面与松嫩流域相通,西南与赤峰地区毗邻,是东北地区各种原始文化交错融合的敏感地带。此外,这处墓地的发掘是迄今为止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考古领域内的重要发现,发现的位置最北,发掘面积最大,获取材料最为丰富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墓地。它的发现与发掘,是自治区近年考古工作的重大收获,也是新时器时代晚期文化探索的重大突破,为研究当时的丧葬制度、生活习俗、制陶工艺等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将会促进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研究,尤其对于区分和建立东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及其同类型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今年,专家们还将对南宝力皋吐墓地继续进行第三次发掘。
本文来源:正北方网——内蒙古人的新闻主页 关注你最关心的新闻 原文地址:http://www.northnews.cn/2008/0422/137523.shtml

 

Surina(2014-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