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山民间艺术-----舞狮

 舞香火龙是流行在禾洞镇茶洞、政岐一带村庄的一种民间艺术,有资料可查已有一百七十多年的流传历史。其原意是:过去由于科学文化落后,农民在农业劳动生产中遇到病虫侵害,或者家中禽畜发生疫病时,便认为是瘟神作怪,需要请神明驱除瘟疫,以祈求风调雨顺、六畜兴旺、五谷丰登、合家安宁。因此,在农事发生疫病时,就举行舞火龙活动。因为祖祖辈辈都举行这种活动,也不管它是否灵验,逐步演变成在每年春节期间定期举行的一种娱乐活动。
春节期间村人在村中社坛庙宇前举行一个起龙仪式:摆起香烛祭品,杀鸡洒酒,焚烧香烛纸钱,在香火龙身上插上点燃的香火,然后串村过寨去舞龙。农户得知有香火龙舞到本村,都会提前在家等候,等到香火龙光临时,虔诚地拔一把香火龙身上的香火,插在自己家的门口或厅堂神龛上,祈求香火龙今年能给自己带来好运,然后自己又把一束点燃的香火插到香火龙的龙身上“恭奉”,使香火龙身上有接连不断的香火在燃点,舞龙队便选择一个较开阔的地方,表演一场舞火龙节目给村民观看,使全村人都感觉到火龙会给全村降福,驱除瘟疫,来年事事顺意。舞完一个村又到另一村,有时兴之所至,一晚要走几个村寨,直至通宵达旦。天亮不舞时,要将火龙放在无人居住的房屋中,第二天晚上再到其他村寨舞,直至当年全部要去舞的村寨舞完,才送到河边的沙滩地上,面对河水,点燃香烛,焚烧纸钱,点燃香火龙使之全部化为灰烬,让河水冲走,还宰一只鸡一齐丢下河,当年舞火龙仪式才正式结束。
香火龙由龙头、龙身、龙尾组成,造型与传说中的龙一样,因为龙身要全身插上点燃的香火,在漆黑的夜晚,密集的红色香火光映亮龙身,故名香火龙。禾洞镇制作的香火龙习惯用山上的芒箕来制扎。芒箕草晒干后捆扎得比较结实硬朗,便于插入香火,且不易跌滑出来(因火龙在进行中要上下翻动)。表演时,由一名身手敏捷的年轻人在前面高举龙灯,以珠戏龙。由五个人举着五盏龙灯(圆形3盏、长方形2盏)摆成“一”字形,“人”字形,梅花形等各种形状引领香火龙跟在后面,整条龙由龙头(一人)、龙身(九节九人撑)、龙尾(一人)组成,长达20多米。再加上锣鼓手五人,整个舞火龙队伍多达二三十人。
舞香火龙时,用锣、鼓、钹伴奏。因为场面较大,人员多,所以敲击乐器的力度要大,使响声覆盖全场,配合舞动效果才好。走步一般用慢调、快调互相交替,根据舞动需要而定。
此项民间艺术曾濒临失传,1997年自治县人民政府组织全县民间艺术调演,发动各镇村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对本地方的民间艺术进行挖掘、抢救,经茶洞村老艺人张昌铭、张善安、张良兴的亲自传授,年轻一代才重新学习、表演。在自治县“千禧年古老民间艺术调演”时获得优秀组织奖、优秀演出奖,使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重现光彩。

樱子(2014-06-06)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