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海鲜

家乡区县: 湛江市赤坎区

 广东湛江市海产品闻名遐迩,新鲜、质优、价廉。是人们品尝海鲜、购买海产品的理想之地,有“要吃海鲜到湛江”之说。品尝海鲜以品尝海鱼为主。如,石斑、金仓、墨鱼,鱿鱼,龙虾、黄花鱼、鲍鱼,东风螺,扇贝等等都是海鱼吃客追逐的对象 海鱼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尤其含有卵磷脂和多种不饱和脂肪酸。
卵磷脂有祛除血管壁斑块的作用。而不饱和脂肪酸,有降血脂、改善凝血机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却不增加甘油三酯的功能,从而减少了心脑血管血栓的形成。因此,防止动脉硬化,高血压患者多吃海鱼是有道理的。
烹饪海鱼的方法很多,有水煮、清蒸、红烧、清炖、油炸等。从营养学角度考察研究发现,清蒸和清炖这两种烹饪方法,保证了海鱼中所有的营养不容易流失,而且味道鲜美,也容易操作。所以用清蒸或清炖的方法来烹饪海鱼是科学的。湛江烹饪海鱼多为原料新鲜、采用原汁原味的烹饪方法,可以说在湛江吃海鱼既新鲜有健康。

湛江蟹

螃蟹,节肢动物,甲壳纲十足目。螃蟹在我国已有久远的历史,最早可上溯到周朝,古籍《周礼》已有食蟹记载,距今近3000年。螃蟹与鲍鱼、海参誉为“水产三珍”。民间有“螃蟹上桌,百味变淡”之说。古人把食蟹、饮酒、赋诗作为快乐之事,历代都有大量咏蟹诗作,称颂备至。名著《红楼梦》就有多处食蟹章节和赞蟹诗句。颂蟹声中,独鲁迅倍赞第一个食蟹勇士,令蟹文化更丰富多彩。蟹形可怕,张牙舞爪,还会钳人,素称“铁壳将军”、“横行霸王”。
湛江东连南海,西枕北部湾,岸线漫长,海域广阔,滩涂众多,是蟹的良好栖身之地,自古以来盛产优质名蟹。湛江的海蟹与江南的淡水大闸蟹,平分秋色,各领风骚。湛江吴川的芷寮米蟹,在宋代已视为蟹中上品,产于蟹的养份充沛的吴川吴阳江海交汇的芷寮,以腿粗肉厚,膏满脂丰而著称,是中国四大名蟹之一。传说当年苏东坡路过吴阳,品尝了芷寮蟹,赞不绝口,写下“未看黄山徒双目,不吃螃蟹辜负腹”诗句。清朝粤西唯一状元林召棠也有诗曰“执杯持蟹螯,足了一生事”,可见芷寮蟹是何等的风味迷人。麻章太平和东海岛民安的灶蟹也闻名遐迩,饮誉海外。湛江人称蟹洞为灶,这类蟹均在洞中捕捉,故称“灶蟹”。太平、民安的灶蟹,肥、香、鲜、脆,多为“双衣”“重壳”,味道别具一格,特别是具有“长命”的特点,可活生生运到京城,历来被列为朝廷贡品。湛江流传不少贡蟹的故事,雷州府白鸽寨武官劳守备误期押蟹到京;进士陈瑸违旨侍病母迟晋京授职,均借助赶蟹上路保其鲜活为名,巧脱欺君之罪,免于一死。故事除讴歌智慧外,也反映了本地贡蟹品牌。清举人,诗画家陈乔森画蟹解馋更高度展示湛江蟹的魅力。他画蟹题诗“白酒黄花节,清秋明月天。无钱买紫蟹,画出亦垂涎”。仿佛使人回味到晶莹娕滑可口的蟹肉,金黄鲜美香口的蟹膏。  湛江的渔民很早就掌握蟹的生活特性捕蟹。“九月尖脐十月圆”,脐的尖圆是雄雌蟹的区分,即九月雄蟹,十月雌蟹最肥,也是捕蟹的旺季。芷寮、太平、民安外,坡头的南三、雷州的东里、徐闻的新寮、和安及遂溪的草潭,都是湛江主要的蟹产区。蟹的重量大小不一,一般单只半公斤已算少有的大蟹。号称蟹中之冠是2006年8月,粤东南澳岛渔民捉到一个巨无霸赤蟹,身长20公分,宽12公分,重2.5公斤,但湛江市的游泳队员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们曾在霞山游泳场闸口捉过一个巨蟹,体长和重量都超过此蟹,当时卖给国营水产收购站,得款80元。
湛江蟹民捕蟹的方法很多,设栏、撒网、垂钓、装篓、挖洞……其中挖洞捉灶蟹最特别,湛江在明朝初已有此项技巧,一直沿袭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蟹肥了要脱壳,周期性脱壳逐渐长大,脱壳后身躯软绵,易受鱼鳝所噬,需找个安全保险的地方栖身。渔民利用蟹这一习性,在滩涂挖洞让其入灶筑巢,并暗中另挖相连遮蔽一小孔,作查蟹捕蟹之用。“有蟹无蟹在于灶”,灶要挖得巧,选择蟹最喜欢的环境和地形,投蟹所好,不能有丝毫通风透光。好的灶,天天入蟹,多的可一灶3蟹。若查蟹捉蟹及时,必多得“重壳”佼佼者。捕捉时要轻快小心,根据蟹在灶的位置,采用不同方法。过去一个劳力可管200个灶,高手每月可捕捉250公斤。
湛江是美食天堂,近海吃海,蟹是少不了的海鲜,酒楼饭店食肆,都有蟹的招牌菜,除名贵的膏蟹外,也有较便宜清甜的肉蟹、花蟹。清蒸、油焗、酥炸、酸甜、蒜茸、姜葱、椒盐、药膳,烹饪方法多种多样,任君选择。外地客人到湛江,总希望品尝湛江蟹的滋味,也以此为一乐。他们学湛江人一样,边剥边吃,饶有情趣,陶醉之时,舔指回味。到湛江吃海鲜,品尝蟹,大饱口福,也成了到湛江旅游的一大重头戏。

 

湛江生蚝

广东湛江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中国大陆最南端的天然深水港口城市生蚝吊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原生态海域中,养殖出来的生蚝肉质鲜嫩肥美,口感清甜无渣、爽滑,可制作多种多样的生蚝食品;是目前原生态海鲜产品种类中,唯一无人工投料养殖的生态生蚝!
蚝的学名叫做牡蛎,在动物分类中属于瓣鳃纲,牡蛎科,拉丁文:Ostrea,繁体字写作:蚝。在江浙以北至渤海一带的沿海地区,人们一般都称之为:牡蛎或海蛎子;在福建沿海及台湾地区的人们称之为:蚵仔;而在两广及海南等南海水域的人们都称之蚝;
蚝有“海洋牛奶”之美誉。蚝是传统的滋补药用食品,因其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备受人们的青睐。蚝肉含有优质蛋白、氨基酸、糖元、肌醇、牛磺酸及等多种微量元素,因此具有极高的医疗及食用价值。
《本草纲目》有生蚝能“治虚损,壮阳,解丹毒,补男女气血,令肌肤细嫩,防衰老”的记载。近年来,生蚝的主要成分糖原已成为西方疾病专家津津乐道的“健康之宝”。研究报告显示,生蚝不但能迅速补充恢复体力,而且其独特的糖原和多种氨基酸有增强肌体免疫细胞的功能,增强自然杀伤细胞的活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

湛江沙虫

沙虫属海鲜类,而不属中药类,沙虫含丰富蛋白质,味道尤其鲜美,可鲜食、亦可晒干后食。有降血压、治湿、防癌作用。干制后炸、炒、炖、烩、煮汤均可。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十分畅销。

沙虫肉嫩味鲜,较之海参,鱼翅有过之而无不及,有“天然味精”的美誉,沙虫还具有药用价值。民间用于治疗肾虚,阳萎等症,常食疗效颇佳。
因为海参和鱼翅本身没有什么味道,故烹饪时一定要加鸡肉或瘦肉等配料,否则就索然无味。而沙虫具有鲜美味道,不必加别的配料,单独干吃或鲜食都很有特色,除城乡居民喜食外,更是宾馆、酒楼食肆的名贵佳肴。

介绍:沙虫又叫沙肠子,其名不美貌不雅,但其营养、味道及医药与食疗价值都不亚于其他名贵海产珍品,因而素有“海滩香肠”的美誉。

沙虫肉质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脂肪和钙、磷、铁等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味道,还胜过海参、鱼翅。
沙虫分很多种产地,其中以北海沙虫为上级。

[功效作用]

沙虫还有较高药用功效和食疗价值。

它性寒,味甘、咸,有滋阴降火、清肺补虚之功效。

据药书记载,凡有骨蒸潮热、阴虚盗汗、肺虚咳喘、胸闷痰多以及妇女产后乳汁稀少等症状,最宜食用沙虫;对于肺痨咳嗽、神经衰弱、小儿脾虚或干燥等症,用沙虫加姜片煲瘦肉汤饮服有疗效;因沙虫滋阴补肾,小孩因肾亏而夜尿频繁者,煮沙虫粥吃可获良好疗效。所以沙虫是老少皆宜的营养滋补及食疗佳品。

[饮用食法]

【烹调方法】
1、先将沙虫头部的沙袋除去,然后对半剪开。
2、放入锅内慢火炒至橙黄(不用放油),取出后放入冷水略洗一下即可下汤或炒菜。
3、洗沙虫的水澄清后应留下煮汤。

【注意】切不可将未经炒黄的沙虫直接泡浸,否则煮出的沙虫汤没有鲜美的味道。

【芡实莲子煲】
沙虫气味清润、鲜甜,具补脾肾、益气血、止泄泻的功效。为仲春时节调补汤品,同时又适应脾肾不足,症见不思饮食,食少便溏,小便频数,夜睡不宁,口渴欲饮,或久泻久痢,形体弱瘦。

材料:芡实30克、莲子肉30克、沙虫干60克、猪瘦肉250克、生姜2-3片。沙虫干性平味甘、咸,功能健脾胃、益气血,滋养补虚;芡实性平,味甘、涩,功能固肾涩精,补脾止泻莲子亦为性平,味甘、涩,有补脾止泻,补肾涩精,养心安神的作用,它性平力缓,能补能涩而标本兼顾。

药效:莲子与芡实同用,补益脾肾,止泻力大,合而为汤,则补脾肾,复运化而止泄泻;益气血,强筋骨而助生长。配以沙虫干、猪瘦肉让汤补而不燥,滋而不腻。因而不但为初夏的汤品,亦为平时儿童、老年健康的补品。
烹制:先把沙虫干放进锅内,微火略炒,去沙囊,浸入清水洗净、浸泡30分钟,莲子去芯和芡实一起洗净,亦浸泡30分钟,然后与瘦肉、生姜一起放入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约10碗水量),用武火煲沸后,改为文火煲两个小时,调入适量食盐便可。此量可供2-3人用。
【沙虫粥】
沙虫剪开两段,丢入锅里干炒至金黄色,将炒好的沙虫丢入一汤碗的凉水中稍微洗洗,然后捞出放入淘好的米里头,待洗沙虫的水里的沙沉淀后,将上边的水仍倒入米中同煮,粥开的时候,香气扑鼻,食指大动。 加少量油适量盐,粥成,鲜香无比。

【烧瓤鲜沙虫】
1、先将鲜沙虫用请水搓洗干净,用竹筷从沙虫一端穿入,慢慢抽出竹筷,并使沙虫肉向外翻出,再用清水洗搓干净,直至把细沙和其它杂质除净为止,然后用于净的纱布将其包裹起来,并榨干水分待用;

2、用卿嘴将虾胶卿入每个沙虫内,然后起锅落生油,烧至四成热,将沙虫倒入锅内,待沙虫挺起即捞出,控去油,然后烧热锅,放入生油,下姜、葱爆香,加蚝油、料酒,再加入少许上汤,再放入味精、精盐、胡椒粉、麻油,最后倒入沙虫,翻炒。加明油用大碗装备用;

3、将铁板烧热,将沙虫倒在铁板上即成。

小hui(2014-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