椽头蒸馍
椽头蒸馍是蒲城地区的一种馒头,因为蒸出来的样子酷似“椽头”,所以叫“椽头蒸馍”。
所谓椽就是盖房子时候的一种木料,在陕西关中地区每家盖房都会用到。之所以做成“椽头”的样子,是因为一般过红白喜事时,要蒸大量的馍,如果像一般家庭那样一个一个的做会很慢,所以,制作着会把和好的面先弄成一个长条,粗细和椽差不多,然后放在案板上,一刀一个的切开,再放到锅里蒸熟就好了。它的样子就像是从椽上切下来的头,故有此名。
早在清初,蒲城县城东槐院巷一带始做椽头蒸馍,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工艺改进,渐渐在方圆有了名声,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蒲城的椽头蒸馍便在省内外成了无人不晓的地方名吃。
林则徐被贬来蒲城时,宰相王鼎曾以椽头馍待之。慈禧西逃西安时,点名要吃蒲城的椽头蒸馍,作为清廷贡品,受历代皇帝的青睐。
解放后,人民政府为了发掘这一民间名吃,1958年省人民大厦专门邀请县城椽头馍艺人薛正业等六人去大厦开发这一产品。由于蒲城椽头蒸馍对水质要求极高,西安周围各县均无此水源,故无法做出正宗产品,只好作罢。
文革前,县城经常可见小贩挎着篮子,篮子上放一个个儿比正常馍要大好几倍的样品,称之为馍望子,沿街叫卖。外地来蒲之人多以买几个椽头馍做纪念。文革中,一切都不复存在,椽头蒸馍自然也无人再做。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