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文庙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县城内中山街礼泉二中内,坐北向南。始建于明洪武二年( 1369 ),清康熙、雍正、嘉庆、咸丰年间均进行过修葺或扩建。庙址全长 128 · 8 米,宽 11 · 1 米,面积 2717 · 6 平方米。原庙大门棂星门为三楼四柱歇山顶木构建筑。门内有一砖砌半月形泮池 ,池后有硬山顶出单昂三间戟 门一座。戟 门北有面阔各七间东西庑房。两庑北为“大成至圣先师”孔丘的正殿,坐北向南,两侧有踏步,中为青石高浮雕蟠龙“世面”。殿为硬山顶,屋正脊两端有鸱尾,中有“高明”。屋面、脊兽等覆以青色琉璃瓦,殿前两面有丛墙。大成殿东掖门内北面为崇圣祠。 2003 年文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我才7岁,记得最深刻的便是村子把商店当做教室,听大人说毛主席去世了,没上学的我们偷偷趴在窗外看到满教室的同学放声大哭。文化大革命破坏到底有多大我没见过,给我留下印象的就是地面上的庙快拆完了,连田野里那些不碍事的唐陪葬墓也被挖掉半个。等我读小学时,常听到村子的善人婆婆走几十里山路去顶天寺拜佛,看到她们回家给孙儿们胳膊上带起红红的、圆圆的、像佛珠一样令我们羡慕的马如子,就渴望着有一天也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据说是县上最高地方的顶天寺拜佛,摘马如子攒成大项链戴在脖子上。可那些婆婆说,从前又大又高的寺庙被红卫兵和村民拆了,就剩一两座破烂土房……我望着北山高高耸立着的唐王陵、那个美好的梦幻破灭了。
礼泉大地上,除了唐昭陵、唐建陵和旁边矗立的石人石马、散布在昭陵脚下的唐陪葬墓外,地面上能砸能拆的寺庙没剩下几座了,即使残留下来的赵镇尧都村的古庙、礼泉的文庙也奄奄一息,里面曾经供奉的神佛不丢脑袋就少腿,曾经旺盛的香火渐渐熄灭,香客也没有了,庙被当成校舍,学生在里面学习玩耍。
80年代改革开放后,人们从狂热激进的大迈步走向共产主义道路上醒悟过来,抓经济促发展,土地承包到户,人们再也饿不着肚子了,有了零花钱也想祈求神佛保佑一家人平平安安,健康长寿。曾经被视为迷信的民间庙会又活跃发展起来,人们交换着丰富的物质产品,祈福求安,捐资办学,捐资盖寺庙,短短几十年,中国仿佛又回重视佛教的魏晋盛唐时期。始建于明洪武二年( 1369 )的礼泉文庙得到政府的保护维修,位于陕西省礼泉县县城内中山街,坐北向南的文庙恢复了昔日的恢弘气势。2003 年文庙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1月10日,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和礼泉文庙保护维修工程通过验收。2013年6月25日,首届嵕山人书画摄影展经过2个月的精心筹备在礼泉文庙举办。
首届嵕山人书画摄影展是由咸阳嵕山经济文化发展促进会、礼泉县委宣传部、县文体事业局、县文联共同主办,是向中国共产党成立92周年奉献的一份丰厚的礼品,旨在大力宣传美丽礼泉、展示人文礼泉形象,向社会向世界提升礼泉知名度和美誉度。可谓“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丹青吐彩,翰墨飘香。”
近年来,礼泉文艺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大批书画名人和优秀书画摄影作品,本次展出的200余幅书画摄影作品是礼泉县书画摄影艺术创作的一次全面展示。展示出大唐旅游文化名县的风姿,大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次展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艺术特色鲜明,犹如换上新装的文庙,展示出礼泉新的生机和活力,相信,礼泉文庙将成为展示礼泉文化的基地,它是宗教建筑与文化事业的结晶。文庙将与礼泉文化事业紧密相连,青春永驻,大放光彩。
登录/注册后可查看大图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