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前,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份。南部县人民同全国军民一道,在八年抗战中竭尽全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凯歌。
一、民族精神高涨,抗日救亡运动兴起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华北、华东大片国土被论陷,国家处于危亡时刻。迫于全国军民抗战压力,和中共斡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有力促成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进入日军占领区,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狠狠打击侵略者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打破了日军妄想一举吞并中国的美梦。
日本军国主义眼看不能速战速决灭亡中国,就采用空袭中国大后方的野蛮行径。四川是日军空袭的重点地区,川北南部亦未幸免。1940年到1944年,日机先后三次蜂拥南部上空,对南部城乡进行狂轰滥炸,炸死炸伤民众数十人,遇害同胞血肉横飞,尸骨遍野,惨不忍睹。很多妇女、儿童受惊骇后,神经终身失常。轰炸时,还炸毁民房二百多间,毁坏良田、森林一千余亩,毁损成熟的粮食、棉花三万多斤,连五十多头牲畜都未逃脱劫难。侵略日军的滔天罪行,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齿愤恨,点燃了全民抗战的熊熊烈火。
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南部人民大力宏扬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积极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在中共南方局和川北工委领导下,中共南部地下党组织负责人蒲善全、向仁、尹绍伊、张全凯,团结各阶层爱国进步人士张绵祜、贾良骏、雍发珍、谢芳茴等人,通过各种形式,在全县开展发动全民抗战运动。在县城地区通过抗战报刊、标语、传单进行宣传,并召开大小型群众集会,会上由理论水平高的学者发表动员抗日的演讲,启发群众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当时的宣传发动工作,不但在县城立竿见影,而且很快传遍全县城乡各地。中共党员王正贤、杨明坤、席自成等人,在大王、兴隆、碑院各地农村,广泛发动群众,把抗日宣传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升钟、黄金、三合、盘龙、王家等地群众性的抗日救亡运动也陆续兴起。同时,还把学校师生、知识青年、文艺界人士,组合成各种形式的抗战“宣讲队”、“宣讲团”、“艺剧社”,奔赴各地城乡,深入街道、农舍、村院宣传。通过演唱文明戏、话剧、对口词、快板、歌曲,把《捉汉奸》、《小放牛》、《还我河山》、《保卫家乡》、《流亡曲》、《义勇军进行曲》等有象征启发性的剧情、歌词演活唱神,达到了事半功倍的宣传效果。老干部王正贤(已故)同志回忆,每当演唱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衰老的爹娘!流浪啊!流浪……爹娘啊!爹娘,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的时候,听众无不声泪俱下,群情激昂,齐声高呼:赶走日本强盗!还我河山!抗战到底!保家卫国!
工商界人士何仁辅、杜利生、易治君等相约各界同仁、好友,座谈议商救国御侮之道,立誓“要与民族同生死,与国家共存亡!”县教育局长汪葆初写了《七、七引》檄文:“昔日义气,今何怯,……不逐日寇,罪当诛……”愤怒遣责亲日派。他们的义举,对全民抗日运动,起到了一石激起千重浪的作用。
在全县抗日浪潮的推动下,县长何庆迫、南阆盐场署场长卢正太等上层人士,也转变态度,由阻碍抗日变成主动抗日,积极宣传抗日,召开会议号召动员抗日,进一步推动了南部抗日救亡运动的深入开展。
二、十万壮士赴国难,驱除日寇保家国
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统一战线旗帜,在全国大力开展统战工作,团结一切力量,共同救亡抗日。四川军阀主席刘湘,经过中共的统战动员工作,转变抗日立场,主动请缨抗战,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任命为抗战前线第七战区司令长官,1937年9月,刘湘率40万川军,包括七个集团军和独立的军、师、旅各一个。分道由川鄂、川陕两路出川。浩浩荡荡的川军队伍,成为国民党正面抗日战场的主力军。当时有“无川不成军”之说。同时,四川每年还要为前线征送壮丁10到30万人。
在川军中的南部籍将士达八万之众(包括逐年征送壮丁三万多人)。南部广大的学生、青年,爱国热情很高,出征抗战的决心很大。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们,组织成“志愿军”、“义勇军”,雄纠纠气昂昂地奔赴烽火连天的抗日战场。1938年春夏,由500多名大、中、小学生和青壮年,自愿结合,组建成一支“志愿军”,赶赴抗战前线,英勇参战杀敌。次年,碑院寺以周先济为首的数十名青壮年,联名请缨抗战,在陈词中写道:“日寇咄咄逼人,凡属炎黄子孙,频闻国土被占,同胞被杀,妇女被奸侮等针心噩耗,怎不怒发冲冠,光济等本着匹夫有责之义,决心辞别年迈的父母和娇妻弱子,赶赴抗日沙场,不收复国土,誓不生还”的豪言壮语。他们的爱国壮举,影响着前线和后方千千万万军民。
在川军中的南部籍将领柴意新、李麟昭、贾来熏、刘兆黎、吴大林等大批军人,日夜战斗在抗战前线,身经百战,带领部队顽强抗敌,与日军寸土必争,战功卓著,柴意新喋血常德战场,李麟昭病故衡阳前线。
红军在南部和长征时期,南部先后参加红军的人数达二万余人。他们跟随红军长征到延安,参加八路军,到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昼夜战斗在日军的心脏里。八路军南部籍将领刘大坤、汪易、陈靖、张海、李孝全、朱家华等人,都是在炮火连天的战斗中锻炼过来的,他们是在八年艰苦抗战的战争岁月里,滚打成长起来的一批高级军事指挥官,是人民的功臣。
三、后方当前线,齐心作贡献
“七·七”事变后,华北、华东沦陷,国民政府被迫迁都重庆,四川就成为全国抗战中心,抗战所需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主要靠四川。
1938年至1940年,四川每年解入国库的正税额达八个亿,超过全国财政总收入的50%以上;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公粮稻谷八亿三千万担,占全国总量的40%;1937年至1944年,四川捐献飞机、大炮款七个亿。不足四十万人的南部县,肩负着数额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供给。全体县民认真响应“节衣缩食、充裕晌糈”号召,勒紧裤腰带,以野菜充饥,减三餐为两餐,竭尽全力,为抗战出人、出力、捐粮、献金,积极作贡献。
1938年至1945年,南部缴纳入库税款六千万元,捐赠飞机、大炮款三千二百万元;1938年至1940年,南部征粮折法币四十二万元;1941年至1945年,南部征收稻谷三千四百万担,征购稻谷三千三百万担,集谷慰军五千三百万担,年均人平在60担。献金抗战运动中,定水寺(凤台乡)农民何伯超(何影俊),慷慨解囊,将祖产业40亩,全部捐献出变卖,作为购买抗战的飞机、大炮款,自己下苦力,维持一家人生济。南部县长给予嘉奖,四川省政府授予他“毁家纾难”大牌匾和奖状。这种舍家救国的爱国精神,在当时的影响很大。
同时,南部县民为运送抗战物资出川,先后修筑通了南(部)顺(庆)公路和南(部)仪(陇)公路各二百余里;输畅嘉陵江纤道四百多里等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