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氏祖孙周慎枢、周憬、周予觉三代居官清廉,为启民智、求科学、争民主做了好多善事,被誉为“海阳三周”。 周慎枢(1811—1893)柏各庄镇柏各庄村人,字樾卿,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少时,家境贫寒,全靠母亲纺线织布才得以在本村从师就学。13岁读完“五经”,开笔作文章。有一天,老师把周慎枢叫到身边问道:“为师发现你有治世之才,日后当真做了官,你将如何为政?”慎枢回答说:“如果我真的做了官,当顺民心,行治道。”由于屡试不第,他便随经商的哥哥去了辽左(今辽宁省),在奉天(今沈阳)一个富户蔺家教书。后来,他花钱捐了典史。不久,升任辽左盖州(今辽宁省盖县)巡检,继而升任江西同知。 江西铜鼓,地处边远山区,民俗刁陋,所生女婴多被溺死。清光绪元年(1875年),周慎枢来到铜鼓后,就把亲自拟好的几篇劝戒溺女婴的文章发到各城乡,进行劝阻。由于恶俗沿袭日久,收效甚微。于是,他召集士绅会商,决定在铜鼓城内创办育婴堂。周慎枢带头捐款,绅民纷纷效仿。他还让次子士藻去各乡募捐。仅用了几个月的时间,便捐足了款项,育婴堂建成之后,周慎枢亲自制定规章制度。那些嫌弃女孩的家庭可以把孩子送进育婴堂抚养。周慎枢经常去育婴堂查视。每到年底,由育婴堂将婴儿入出、款项开支等项刊刻“征信录”遍送捐输的人们。离城远、送女婴不方便的,可由自家抚养,由育婴堂酌情补助。补助的办法是:极贫人家每年周济6个月的钱米;次贫人家每年周济3个月的钱米。女婴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与孩子的感情,也就不忍心抛弃了。如果发现有私溺女婴的,给予惩罚,知情不举的左右邻居并罚。两年后,恶习杜绝了,周慎枢由铜鼓同知升任知府。 周慎枢在铜鼓连续任职16年,深得百姓爱戴,当地人自发地为他修了生祠。光绪十六年(1890年)他告老还乡。光绪十九年(1893年)病故,享年82岁。生有长子周文藻,次子周士藻。 周憬(1848—1920),原名周文藻,字采臣,又作侪臣,周慎枢长子,清道光二十八年生。周憬自幼勤奋好学,寒暑不辍,善于思考。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人,出任工部郎中。公职之余,潜心研究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许多人笑他发傻,学的东西与做官无关,他说:“要求国家富强,必须首先提倡新学,否则,中国就不能强盛。” 甲午中日战争结束不久,中国海禁大开,与外国交涉的事情越来越多,国家亟需专门人才。因周憬精通西学,于光绪四年(1898年)提拔为北京典馆提调、京师大学堂第一任总办。在职期间,兢兢业业,勤于职守,培养了一批人才,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外交总长王宠惠等就是他的得意门生,同时也传播了维新思想。不久,他被调往云南,历任临安府、东川府、曲靖府、楚雄府、云南府、开化府知府。每到一地,他见当地风气闭塞,陈俗旧习根深蒂固,青少年求学者甚少,深感痛心,于是便竭力提倡新学。在东川府任上,他见旧的上层人物写八股文章,迷恋腐朽的科举制度,便决心改变这种旧习俗。他在知府署内创办了中学堂和陆军小学堂,除聘请几名品德端正,学业精深的教员任教外,他还在从政之余,和长子周予觉担任算术、英语、理化、史地等课程的教学。每年办学经费白银达千两,全由他个人资助筹集。他曾对人说:“应该做的事,有钱要做,没钱也要做。”由于他倡办教育事业,业绩显著,许多人背着书箱来东川求学。经考试,唐继尧出类拔萃,周憬亲自保荐他去日本留学。后来,唐继尧有所作为,与周憬的大力扶植是分不开的。在开化府上,周憬遍设学堂,兴修水利,受到民众的爱戴。时革命潮流震动全国,因周憬施政太新而被调回东川,为此他愤然辞职还乡。百姓闻讯,攀辕相送。 1912年,周憬息身津门。1917年天津发生水灾,周憬着眼目睹,慨叹道:“此非天灾,皆因治河无术。”后来他应水利局聘,撰述五大河流,提出许多兴利除弊的良策。当时给他报酬,坚决不受,并说:“为桑梓服务,非图利也。” 周憬治学严谨,对孩子们要求很严,他常对儿孙说:“读书方能明理,吾不欲与汝等留产业,而欲与汝等遗学问。”在他的教导下,儿孙们皆潜心研究学问,大多成为对社会有所贡献的栋梁之材。1920年周憬卒于天津,享年72岁。 周予觉(1888—1925),字尹任,周憬长子,清光绪十四年生。他从小受到父亲的严格教育,新旧学基础扎实。善于骑射。不满20岁,就协助任知府的父亲处理政务。在东川府父亲办的学堂里襄理校务并兼任英语、算术教员。父亲从开化回原籍,他随父北返,入天津北洋讲武堂。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南方革命如火如荼,予觉从北方赴南京,投身革命,任临时总统府秘书。接着被授予陆军步兵中校,继而升任少将。1919年任总统府侍从武官。1925年卒于南京,年仅37岁。有《应用武学问答》一书行世。
我的主页:http://abc.wm23.com/L_jiao
微博:http://weibo.com/u/5053435308
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5053435308
我的家乡: http://www.wutongzi.com/kan/hebei/luann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