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江南进士第一村蜀江古村(二)

家乡区县: 江西省泰和县

      村中“肥水”汇聚崇德堂
      在古村现存的诸多建筑中,属崇德堂最为精致、最为有名。崇德堂建于明永乐九年(1411年),崇德堂之德不仅在于纪念先祖欧阳德祖,还教育后人以德为本。
祠堂坐北朝南,全长56.8米,宽10.1米,全祠由正祠、过道、内外天井、门廊探花解元台以及前院后阁组成。祠堂后建有读书阁,阁内有两米多高的阁楼,曾珍藏过皇帝诏书、经典著作以及全宗的文史、族谱、官服官帽等,算得上是光荣阁。
600年间祠堂仅修建过两次,第一次重修是在建祠200多年后,第二次重修则是在1965年。欧阳元德告诉记者,祠堂之所以能保存得如此完好,源于祠堂下的一条暗沟。崇德堂位于村中心位置,也是全村地势最低处,取肥水不外流之意。

      众多牌匾记录古村学子荣耀
      崇德堂牌匾众多且内容皆与仕途有关,诸如“朝天八龙”、“五经科第”、“兄弟尚书”、“奕世翰林”、“鸣阳三凤”等不免让人心生疑惑。然而在了解这些牌匾的来历后,这座古村的神秘面纱才被掀开。
从欧阳元德处得知,这些牌匾来头不小。从明永乐二年(1404年)欧阳永俊第一个登科进士至今代不乏吏。明清时期登科进士21人,举人28人,贡生、征荐159人,拔贡2人,国学生38人。官居尚书、翰林院大学生、庶吉士、侍讲、左侍郎、 左布政、副使、知府等190多人。所谓“鸣阳三凤”是指明代永乐年间欧阳哲兄弟三人都为进士,“朝天八龙”记录着正德年间欧阳嵩兄弟八人高中进士的人文盛况。
其中在“兄弟尚书”中的礼部尚书欧阳德是王阳明的学生,继承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由此也引来了不少专家学者前来研究。欧阳元德告诉记者:“去年,江苏的学者还在祠堂开讲过王阳明的思想理论。”
牌匾记录着古村学子的荣耀,祠堂前有一个名为“墨钵”的水塘,默默地见证着村中学子们的勤勉。原本清澈的水塘经古村中一代又一代的学子清洗笔墨和砚台后变成了墨黑色,“墨钵”之名由此得来。

      冲不走的木雕神像
      古村中随处可见樟树,最大的一棵樟树需要7、8人合围才能抱住。古村与古木相得益彰,古村中的故事也总离不开古木。
      村中有一座宋代古墓,经专家鉴定是皇冠墓,在南方较为罕见,据欧阳元德介绍:“一些风水协会曾来此做过研究,古墓前有一祠堂,祠堂前又有一樟树,这一布局风水极佳,堪称聚宝盆、摇钱树。”
每年元宵节,村中便将祠堂内的“杨老爷”以及“丁老爷”抬出去游乡祈福。这两尊神像的来历颇为传奇,据欧阳元德介绍,很久以前赣江涨水,两尊木雕像从上游冲到蜀口洲岸边便不再往下漂流,当时有村民用竹竿将其拨走,后又漂回蜀口 洲,村民觉得与木雕像十分有缘,便将两尊木雕像奉祀在祠堂内。上世纪六十年代,原神像不幸被大火烧毁,后取村中一棵被雷劈断的大樟树,经过林业部门批准,仿原型雕成现在的两尊神像。

小瑶子(2014-06-07)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