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包”是蒙古语,又称作“脑包”、“鄂博”,翻译成汉语是“堆子”的意思,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是石头堆或土堆,通常设在山顶或丘陵之上,是圆锥形的实心塔。敖包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原始先民时期,原始人群每当获取巨兽等猎物,欢呼之余常常在山颠垒石为包,以示纪念,并以此作为指示方向的标志。当时原始人群已经有了地域的观念,久而久之,就把原本是用来辨别方向、指示道路的敖包山赋予了标明领土界限的作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蒙古族牧民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信仰,图腾和崇拜,这就是万物有灵的观念,包括日月和山川,甚至一棵大树、一块巨石。在他们的原始信仰中,高大的雄伟的山体,就有通往天堂极乐世界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从而项礼膜拜,因此各地牧民便纷纺以祭祀敖包的形式,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祷。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铁木真发动了统一蒙古草原的战争,不断与蒙古诸部征战,在茫茫的草原上,铁木真每征服一个部落,总在征服地的高处垒起土堆或用石块垒砌石堆,插上旗帜作为标志,意味着这是他征服的领地。因为征服的领地在不断扩大,所以敖包也就越堆越多,有关学者认为,除了标志自己征服的领地之外,还因为成吉思汗怀念自己曾经避难的布尔汗山,当年泰赤乌人追杀成吉思汗,成吉思汗逃进布尔汗山当中,躲过大兵的搜索,萨满巫师认为这是布尔汗山救了他的性命。
蒙元时期,随着蒙古帝国土地的不断扩大,很多宗教纷纷传入草原,外来宗教的传入,把传统祭祀敖包又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特别是嘛教的传入,更把敖包山的祭祀列入重要的宗教仪式。敖包也就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
敖包通常建在高山、丘陵、森林、草原、江河湖泊以及交通要冲等蒙古族人认为的神圣之地。敖包的建造形一般多为一层的圆锥实心塔,也有的在石台基上再堆垒二层或三层重叠的实心塔。各地的敖包在建筑形制上也不尽相同,数目也不统一,有单独一个敖包的,也有以一个大敖包为中心,周围有数目不等的小敖包的组成“敖包群”。在蒙古草原中最为常见的是单独的一个敖包,此外还有三个敖包的建筑,三个敖包分别代表着---天、地、人,而七个敖包的建筑群也经常出现,中间一个最大,两侧各建有三个小敖包,这七个敖包则分别代表着“七曜之神”---曰、月、金、木、水、火和土,敖包的最高形制当为十三敖包群,以中间的大敖包为主体,两侧各建有六个小敖包,或以中间的大敖包为主体,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建有三个小敖包,这些都称谓十三敖包群,中间最大的敖包代表“浩日穆斯特腾格尔”,是天之长者,其余十二个则代表着他的护法。敖包顶端插有旗杆,从旗杆上垂下数条经旗,旗杆周围插有大量树枝,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布条和哈达,微风吹过,布条和哈达哗哗作响,显示出敖包的庄严和神秘。
历史上敖包有盟、旗、苏木敖包之分,也有部落、氏族和家庭敖包之分,由于他们各自的来历和性质不同,祭祀的日期、供品、规模和组织也不尽相同。事实上敖包是游牧民族源于对自然崇拜的产物,在民族的进化当中,人类的生产力水平较低,产生了对自然的崇拜,蒙古族“向天神求雨,向地神求草”,敖包则兼备这两种功用,无疑就成为了草原的保护神。所有祭祀的时间和方法也就大同小异了。通常是农历的五月十三日,而这一天也恰恰是农区的求雨日,也正符合了关公磨刀的传说。祭祀包的供品也在不断变化,早在匈奴时期,北方少数民族祭祀敖包是“刀劈马面冲血为祭”,蒙古族先民沿用了这种仪式,喇嘛教传进草原之后,喇嘛认为,马是蒙古民族的重要交通工具,杀马祭祀敖包未免有些残忍,就建议改用烤全羊作为祭品并由喇嘛诵经等方式来祭祀敖包。
祭祀敖包是当地牧民的大事,祭祀的当天,在日出前出发,牧民穿上新衣服,有的骑马,有的坐车,带上树枝和供品,从四面八方赶到敖包,把树枝插在敖包上,树枝上挂满五颜六色的写满经文的纸旗、布条或哈达,将敖包装饰一新。然后在敖包前的供桌上供奉全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首先由喇嘛诵专用的经文,喇嘛燃起松柏枝和香火,进行烟祭,这时鼓声大作,号角齐鸣,法铃齐响,参加祭祀的人向敖包施三拜九扣的大礼。祈祷草原风调雨顺J牛羊肥壮,人畜平安。然后以正祭台方向为起点围绕敖包顺时针转三圈,把供品象征性洒在敖包上,最后众人双手举起哈达,食品等物品,随着喇嘛呼喊“呼瑞呼瑞。,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仪式结束后人们就进入自由欢愉的时刻,不仅要举行著名的蒙古族男儿三艺比赛——赛马、射箭和摔跤,而且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饱餐贡品,开怀畅饮。
祭祀敖包的仪式很多,一般有四种:血祭、酒祭、火祭、玉祭。
古代牧民把自己赖以生存的牲畜,看成天地所赐,所以宰杀牛羊向敖包献牲畜,这叫“血祭”。
把鲜奶、奶油、奶酒一滴一滴洒在敖包前,祈求平安幸福,这叫“酒祭”。
蒙古民族认为火是最洁净的,用火可以驱邪逐恶。他们在敖包前燃烧一大堆树枝或牛粪,各户走近火边,供上祭品,并把肉食、奶食象征性地投入火中,火烧得越旺越好,这叫。“火祭”。
玉祭是用玉石、珠宝做供品。因为玉石、珠宝十分昂贵,后来就没有人再用玉祭了,而通常人用简单易移的石块,也有用硬币或纸币代替的口大蒙古族牧民通过祭祀敖包,进行大规模的集会,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物资交流,具有了综合性的节日气氛。
代言家乡:http://www.wutongzi.com/kan/neimenggu/hangji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