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家乡区县: 甘肃省临泽县

临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临泽民歌

临泽民间歌曲是流传在临泽县的地方小调。据老艺人反映,该项目为历代未考取功名的秀才、监生闲来无事所作,在临泽很早就有出现,具体出现年代无法确定。解放初期在临泽各乡镇村社及城区都有传唱。其中的小调《大包媒》曾于1955年在张掖地区宣传第一部《婚姻法》地方小调比赛中获第一名。“文革”期间,“临泽民歌”一度沉寂,改革开放后又重新在民间传唱。

临泽民歌过去主要在农历正月,或民间节日由艺人随社火表演在小乐队的伴奏下演唱,其调式和河西地区流传的小曲接近,但歌词内容有所不同。经过普查,目前在临泽流传的民歌有80首,已经整理的完整词曲谱有80首。临泽民间歌曲表现的内容主要是奉劝世人弃恶扬善,也有个别小曲表现的是色情内容,内容不够健康。传承方式是代代传唱,在传唱的过程中,内容有新的变化。

临泽民歌流传年代久远,曲调优美,对研究西北地区民歌的发展演变和民间音乐历史有很高的价值。目前,现存于临泽城乡的歌手大都年事已高,而且没有传人,有濒临失传的危险。

剪纸

在临泽,和我国其他地区一样,都有逢年过节剪纸贴窗花的习俗,因此,也形成了一批批民间优秀剪纸艺人。目前,在临泽就有刘青年(42岁)、贾永飞(38岁)、缪自旺(40岁)等一批优秀剪纸艺人,其中,刘青年是临泽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人物。

刘青年是临泽县新华镇新柳村优秀民间剪纸艺人,副高级民间剪纸艺术师。刘青年的剪纸艺术融剪法和刻法为一体,一次可以创作出多件剪纸作品。同时,该民间艺人可以创作出套色、染色的剪纸作品,创作形式不多见,比较独特。

刘青年的剪纸艺术创作过程可以分为以下三步。第一步,构图,第二步,剪刻,第三步,着色。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纸张、小剪刀、刻刀、转盘、国画颜料、毛笔等。主要创作手法有剪、刻、拼等。作品主要有人物、动物、花卉3个大类,代表性作品有红楼十二钗、十二生肖套色剪纸、观音、菩萨剪纸、套色福字图等。

刘青年的剪纸作品构图巧妙,剪刻技法细腻,人物、动物栩栩如生,尤其是他的套色剪纸,或用多种颜色的剪纸作品相互搭配,或在白色剪纸作品上进行着色,丰富了剪纸了民间剪纸艺术的创作形式,是临泽民间艺术的精品。其剪纸艺术作品参加了2006年甘肃省首届民间艺术品展览,并被《张掖日报》、《张掖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报道。

面塑

民间传统手工技艺 “面人”,在临泽也有人把它叫“面塑”,具体的起源和形成年代无法考证。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临泽还有4名艺人。目前,在临泽,掌握“捏面人”这一民间技艺的民间艺人仅存临泽县鸭暖乡合强村民间艺人陈会平(48岁)1人。

“面人”民间技艺的主要工艺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步。第一步,选料,主要原料为大米粉、糯米粉、精面粉。第二步,配料,就是将三种原料按一定的比例进行配制。第三步,和面,用水将配好的原料粉和成面团。第四步,蒸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入蒸锅内蒸熟。第五步,水浸冷却,将蒸熟的面团放入冷水中冷却。第六步,着色,用红、黄、兰、绿、黑5种国画颜料分别配入5个面团,制成5种颜色的面团。第七步,揉面,将各种颜色的面团揉得非常均匀、光滑。第八步,制作,用制好的面团捏、塑成各种人物、地位、花鸟造型。所使用的工具主要有小木板、小尖刀、细铁丝、小木棍、小剪刀、尖头平尾竹签、缝衣线等。主要手法有捏、搓、揉、挤、塑、刻、压、切、削、捻等。目前,临泽民间艺人陈会平能制作的面人作品主要有人物、动物、花卉、卡通4个大类,70多个品种。这些作品在临泽及其周边县市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

临泽面人是河西地区塑作类民间技艺的杰出代表,传承了河西地区塑作类民间技艺的制作工艺,制作出的作品,造型立体感强,形象逼真,人物的须发、动物的羽毛根根可见,栩栩如生,在其他地区的面塑技艺并不多见。制作手法精巧,制成的作品即使摔打也不散架、不变形。作品可以长时间存放,不发霉、不变质、不退色。在用料上十分讲究,有自己的特色,适合西北地区干燥的气候,制作时不受气候的限制,一年四季都可以制作。所使用的工具简单,便于携带,制作时不受场地的限制。

临泽民间艺人陈会平的面人技艺在2006年甘肃省首届民间艺术品展览暨民间才艺展示活动中,作为张掖市民间技艺的典型代表在活动中进行了展示,并被《张掖日报》、《张掖电视台》等众多媒体报道。

仙姑信仰

仙姑信仰是甘肃河西地区存在的一种影响广泛、信徒众多的民间信仰,信徒们所信奉的仙姑是临泽仙姑庙内供奉的主神。临泽仙姑庙在当地又叫奶奶庙,位于临泽县板桥镇东柳村境内。临泽县板桥镇南临黑河,与临泽县鸭暖乡隔河相望,北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东接张掖市甘州区,西与该县平川镇相邻。仙姑庙确切建庙时间无法考证。据流传于河西地区的《仙姑宝卷》记载,仙姑娘娘本姓何,是西汉初期河西走廊临泽板桥境内土生土长的真实人物,相传她悬壶济世,造桥便民,桥成姑殁,民间修庙记之。西汉元狩二年,霍去病征西直捣居延,匈奴浑邪王逐兵拒汉。霍去病兵至黑河北岸,时值六月,黑河滔滔,无法涉渡。仙姑显灵设冰桥,霍去病挥师而进,大胜。汉武帝闻之,敕封仙姑为“平天仙姑”,传令“大其庙”,再塑金身。嗣后,匈奴人因败而迁怒于仙姑,焚毁仙姑庙。结果蒙古草原瘟疫频发。匈奴单于受昆仑神点化,与汉人同建仙姑庙,共敬仙姑神,仙姑遂成为西北各民族共同敬仰的仙姑菩萨。每年农历“四月八”,西北各兄弟民族赶牛羊、携供品到仙姑庙膜拜仙姑,相沿成习,已历2000多年。

对仙姑的信仰在河西地区由来已久,根深蒂固。河西地区的众多信徒都把仙姑娘娘作为保佑河西一方水土的神灵来供奉。据当地老人讲,在河西地区老百姓的心目中,仙姑娘娘有求必应,很是灵验。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除张掖市境内的各族民众之外,青海、内蒙古、新疆以及本省酒泉、武威的汉、蒙、裕固、藏等民族的信徒都要前来仙姑庙,在仙姑菩萨座前敬香膜拜,祈求仙姑娘娘的护佑。许多信徒徒步从很远的地方赶来,身背干粮,夜宿沙丘,为的就是在仙姑座前敬一柱香。1952年仙姑庙拆毁后,一直有信徒在修建仙姑庙。即使是在“文革”期间,仍然有部分信徒在“四月八”前后,偷偷摸摸到仙姑庙遗址敬香膜拜,祭祀仙姑。改革开放后,随着宗教信仰政策的变化,仙姑信仰得以复苏,信徒越来越多,并且不分年龄,不分性别和民族,在当地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实际上又延续起了对仙姑的信仰。

仙姑娘娘是河西地区老百姓怀着对大自然的敬畏、由自己创造、又自己顶礼膜拜神灵。对仙姑的信仰反映了河西地区历代民众对幸福生活和平安吉祥的一种企盼,寄托了人民群众对风调雨顺、民族和睦的一中精神追求。保护仙姑信仰,对传承河西地区带有普遍性的精神文化遗产,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节庆习俗

农历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综合考虑了天文、气候、季节、物候、农作物生长等情况,反映了古人在与自然的交往过程中,对自然界发展运行规律一定程度上的科学掌握和认识,以及人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对这些规律的合理运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当地特有的“元宵节”、“二月二”、“三月三”、 “四月八庙会”、“中秋节”、“六月六”等十八个民间节日文化活动的有效传承、长期沿袭举办,很好地起到了凝聚民心、讲究道德、弘扬正气的作用。一些节庆习俗,反映和表现了民族共同心理结构、思维习惯、生活风习等内容,规范着民族的群体生活方式、思想价值取向,能产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共识和认同,具有重要的社会和谐价值。也较好地解决了计时和指导生产生活两大问题,具有良好的实用性和极高的科学性。 

此外,临泽所处地理环境在历史上具有牧农业并存侧重农业的地域特征,在农耕文化的文明积淀中,所传承和依赖的节气、节日习俗占有重要的比例,从中蕴涵了丰富的民族感情。农耕文化中的各类行将失传的农作习俗、节气习俗,更是我们临泽先民在代代相传漫长的过程中向自然界获取生存条件所积累的原生态生产生活经验,也是伴随着他们生命过程中所凝成的宝贵精华。这些古老的节庆方式,由于时代的变迁和人民群众生活方式的改变,正在消亡,有必要进行抢救发掘和继承发扬。

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临泽素称“丝路明珠”、“中国枣乡”,是丝绸古道之重镇,西北交通之咽喉。临泽县位于丝绸之路和龙城古道的交汇处,无论是经济交流、文化交往,还是兵戎相争、民族融合,这里都不可避免地充当了重要的历史舞台。境内汉明长城、魏晋古墓等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昭示着自古以来临泽先民征战开拓,繁衍生息,传承文化的历史轨迹。

早在2180年前,古老的大月氏民族在河西走廊生息繁衍,以昭武城为中心,创造了独具地域特色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承载着“平天仙姑”、“张掖塞”、“蓼泉之战”、“怀城之战”、“霍去病拓疆”、“丝路商旅”及“西游记”传说故事等珍贵而厚重的历史文化。临泽人民祖祖辈辈集体创造了丰富动人的传说、故事、笑话等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中深深蕴藏着民族的文化基因、精神特质,这些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精神,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民族的思想精髓、文化理念,包括了民族的价值观念、心理结构、气质情感等在内的群体意识、群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因此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潜在威胁下,确保民族特性、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是每一个民族无法回避的重要任务,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文化传递和保存的生动有效的手段、工具和载体,能够很好地将民族精神等文化信息传递到每一个人、每一代人这些活生生的载体上,从而造就一个有独特文化个性和崇高民族精神的伟大民族。尤其是这些民间的、口传的、野史的、活态的历史文化,可以弥补官方正史典籍的不足、遗漏或讳饰,有助于人们更真实、更全面、更接近本原地去认识已逝的历史及文化。

粉色经济师(2014-06-08)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