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基本简介
华林书院最早是胡氏家族私塾,后发展为华林学舍,宋初胡仲尧将其扩建为华林书院。它是一所家族化书院,曾为大宋朝廷培养大批人才,仅宋代华林胡氏一门就走出进士55名,官至刺史、尚书、宰相者不乏其人,其中大多是华林书院培养的。华林书院取得显著成果,震惊宋代文坛,当时为华林书院题诗赞颂的名公巨卿有72人之多,宰相晏殊、向敏中,文学家苏轼、徐铉等均在其列,有的还来过书院讲学。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簿、教育家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县治西南二十五公里的华林山东麓的元秀峰下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这里山川毓秀,环境清幽,风景如画。“神存昭旷之原,目寓清虚之境,青山拥翠,绿树浮岚,飞瀑散绕书之声,虚亭动人文之色”,有利于“沉意诗书宛,游心翰墨场”。在当时,它是一所规模宏伟、震惊文坛、名噪全国的学府,比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早扬名100多年。
据《天下统一志》记载,当时,“四方之士来此游学者常数百人”。又云:书院“集书万卷,延四方名士,进学其间,供衣食,给资斧,一时云游者数千人”,“名公巨卿,胜友如云,远客千里而来,主人倒屐相迎”,出现了“纷纷游客豫章回,俱道华林就学来”的景象。宰相王钦若、李方、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吴潜、向敏中,尚书工部侍郎李虚己,集贤院学士钱若水,举进士第一翰林学士梁景页等都曾撰文记其事。来此游历和讲学的有吕蒙正以及宋代著名文士王禹、苏轼、杨万里、黄庭坚等。
书院培养了大批人才,仅胡氏一家就有55人中了进士,当了刺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人。宋端拱二年,胡仲尧长子用之与其叔克顺同登进士第,幼子用庄探花及第,一时名震朝野。宋真宗曾赋诗御赞:“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黄河曾见几番清,罕见人间有此荣。千里朱幡迎五马,一门黄榜占三名。文星昨夜朝金阙,瑞气今朝拥朕廷。最喜状元并榜眼,探花俱是弟和兄。”
书院办学有四大特色:一是文学派的书院。在华林书院可以尽情地呼吸文学的芬芳,到书院讲学的全都是文学家,诚如当时诗人曾致尧所称:“宾友尽为文苑客”。二是家族化的书院,创民办大学之先例。胡氏累世累代同心同德,培养了一种共有的风尚,把家族教育办起来,讲经史、诵诗书、习礼义。他们办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把累世聚居、数代传经的家风传下去,以博取“孝悌声华辉北阙,门闾显赫耀南方”。三是重视女学,开收容女生之先河。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著名的书院中,至今都还没有听说过有收容女生的,可华林书院在此方面却书写了新的一页。家族中有愿受教育的女性,甚至亲友中的女性,都被招收进去。在书院的西面,还为女生专设了一个女膳堂。书院中的女生也跟男生一样,享有书院的各种权利。若有名流来院讲学,她们便列绛纱幔帐以听;书院举行盛宴,她们照例参加。宰相向敏中曾有“花凝玉勒含烟露,酒泛金樽醉绮罗”的诗句以纪实。四是办学经费全由家族承担。[1]
2.地理位置
华林书院风景名胜区位于华林胡氏祖居地华林山上。这里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素有文化名山,江南胜地之称,是著名道教圣地和仙源灵境之地,世代文人墨客多常来此游历讲学。
景区面积为17.6平方公里,景区面积为9.5平方公里,东至华林湖,西至仙女寨,南接高安县界,北抵华林山北麓。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景点多达50个。
史料记载,华林书院旧址,坐落在华林山西南的一个山角里,地处一个“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幽静环境,构筑成一组优美精致林式建筑群,除主殿外,还有旌阙(盛放御碑的楼观)、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禀、庖厨等等。特别是书院旁边有一口纪念性的池塘,叫九龙池。每当学者用完笔砚,便到这里来把它洗涤干净,所以又叫作墨池。另外还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有“别开池沼养溪鱼”之名。登高望去,两池相对,仿佛是华林山这条苍龙的一双眼睛。
3.人文历史
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文人学者,四方云集,入院求学者常达千人。而且允许女学生入院就读,这在我国办学历史上是创先的。在华林书院读书,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当时的宰相张齐贤曾有诗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
华林书院的教学方法吸取我国古代百家之长,注重全面培育人材。教师都是当时学识渊博之文士,不但教育学生精通经、史、子、集,还给学生讲授广泛的社会知识。学生治学,冬以继秋,夜以继日,雨以继晴,孜孜不倦,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华林书院取得的教育成果受到数百年称誉。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