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莫小东 吴克晏
在知名的清华大学学府里,活跃着一位没有博士学位的博士生导师曾烈光,他在电子工程技术方面的研究和创造发明,领先了国际水平,20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的成就举世瞩目,倍受家乡人民的赞扬和关注。
曾烈光1947年12月出生于南部县三官镇的一个小山村里,1965年毕业于南部建兴中学,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就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毕业留校任教,1988年任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副研究员,1991年任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他在任教的20多年里,长期从事数字通信终端、数字复接和通信专用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工作。提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模型法码调整技术和正码速调整减小抖动技术,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研究设计开发的数字复接专用集成电路系列及其相应设备得到大量应用,也获得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教委二等奖、北京新技术产品二等奖。他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提名奖,受到江泽民总书记的亲切接见。1997年获得曹光彪科技奖。他还兼任了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光通信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科技产业导报特约撰稿人。
世上没有平坦的大道,也没有不经奋斗就得来的辉煌。曾烈光在人生征途中得来的辉煌是他坎坷经历中一步一个脚印认真走过来的。用他自己的话说:“辉煌来自坎坷经历中磨练出的坚强意志。”他的人生正是实践这句格言的真实写照。
一
曾烈光在一个极其贫困的农家出生,共有兄妹四人,只靠父亲行医和母亲勤劳双手扛月亮锄来维持全家6人的生活。曾烈光出身没多久正遇上国民党抓壮丁,父母怕子女多而拉去当兵,就把不到一岁的曾烈光送给临近的周姓人家养活,由于周家的自身生计难以维持,曾烈光不到两年又被送回了老家。这正赶上共和国成立,曾烈光开始了长在红旗下的新生活。1953年,曾烈光强烈要求要读书,可所在的村小学只有小学三年级的一个班,老师见他聪明好学,就让其跟班学习。由于曾烈光起早睡晚,不但学好了三年级以上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一至三年级课,成了全班的“尖子生”,1959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大桥中学读初中。由于家庭贫困,家里拿不出更多米在学校去蒸饭,便拿红苕和玉米去蒸吃,每周拿粮来回要走100多里路。艰苦的生活更加坚定了曾烈光求学上进的意志,他每天起早贪黑做作业、钻教材,1962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建兴重点高中。这是曾烈光人生道路的重要一站,在这里,他领悟了人生的价值,学习热情高涨,任何课都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使他很快成了建兴中学的高材生。他在自己心里立下了努力学习,做国家有用人才的坚定志向。曾烈光刻苦学习,以及后来一步一个脚印成为享有名气的科学家的故事,至今为建兴中学的师生们所津津乐道,他也一直被建兴中学当作学校的杰出校友而骄傲。凡回家探亲曾烈光都要到母校看望,母校总是拿他当贵宾,请他作报告,与师生们交流,成为教师教好书、学生学好课的良师益友。而每每此时,曾烈光除了怀念母校,也增添了继续奋斗拼搏的精神力量。
曾烈光的茁壮成长和家庭教育是分不开的。据曾烈光介绍,父亲经常对他说:“坚强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切入点,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只要立下的志向不动摇,志向始终都能实现。”幼小的曾烈光就是按父亲的教导去作的。而母亲的善良人格给曾烈光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母亲是一名普通的农妇,她把自己一生的全部精力都贡献了家庭和子女身上。孩子们做什么事,她吃再大的苦,受再大的累,也尽力满足要求,而她没有吃过一顿饱饭,没有睡过一次好觉,都没有任何怨言,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这力量成了曾烈光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战胜困难的不竭源泉。
二
1965年,年仅17岁的曾烈光幸运地赶上了“文化大革命”前最后一届全国统一高考,以平均90多分的优异成绩考入了知名的清华大学。这不仅惊动了建兴中学,也惊动了生他的偏远小村庄。曾烈光跨入清华,不时为长城磅礴的气势和首都美丽名胜古迹及文化历史深深震撼,一种觉得自己应该有所作为的情怀油然而生,决心在这块土地上放出五光十色。
光阴啊,
你像那澜沧江的激流,
永远长流不息,
像那奔腾的骏马,
只顾飞驰如箭。
宇宙的变迁,
缩不短你的行程,
世上的惊雷,
扰不乱你的蹄印。
是你给予我生命,
是你赋予这生命火样的青春。
然而也是你匆匆的行色,
使人感到人生和青春的短暂,
十八个岁月春秋,
不过是长长的一瞬
……
可不是么,时间已是1965年岁末,新的一年又来到了。
在送旧迎新的日子里,我想起第一个闯入我儿时生活的偶像——保尔·柯察金的话:“他像一个铁面无私的法官,逐年地审视着他的生活,十年,十二年……,结果他非常满意,觉得他的一生没有白过,最主要的是在斗争火热的时期他没有睡觉,在革命的红旗上有他几滴鲜血……”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这生命对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可以说:“我的整个青春和全部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美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几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好久以前的事了,今天的记忆依然清晰。保尔的故事伴我走出了乡间的泥泞小路,走进了清华园,走上了探索科学奥秘的崎岖小道。今天,保尔的故事依然生动。他像雷锋、王杰一样,也是我们的榜样。在科学的征途上,也需要像保尔那样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也为了让这飞快流逝的短暂的人生时光,留下应有的辉煌。
这是曾烈光写下的难忘日记,在日记中他以英雄保尔作为自己的榜样,立志抓紧有限生命,献身祖国科学事业,留下自己应有的辉煌人生……
不幸的是好景不长,正规学习生活维持了8个月,刚学完基础课还没来得及学专业课,学校就宣布停课了,被“文化大革命”冲垮了教学秩序。曾烈光一心想读书,又无书可读,可又不愿参加文化大革命,只好搭上红卫兵大串连不收费的火车回老家了。由于家乡无书可读,六个月之后又返回了学校。这时学校已是乱七八糟,两派打斗得厉害,曾烈光被迫再次回家。1969年清华无线电系迁四川绵阳,成立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曾烈光也无可奈何地到了绵阳。眼看四年一晃而过,知识未学多少,献身科学理想面临泡汤,曾烈光迷惑极了。他边自学大学课程,也参加学校建房子的劳动。1970年初,曾烈光领到了清华大学的毕业证书,同时被留校,成天干打垒、搬石头、修房子的事。直到1972年招收工农兵学员,学校安排他上台讲课,这时曾烈光如饥似渴地系统学完大学和研究生的全部课程,还自学了电子工程系的全部课,不懂就请教老师。就这样一边教书、一边自学、还一边搞科研,成了电子工程系的著名科学家。
三
1976年中央提出了“川汉工程”建设,要将四川的天燃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华中重镇武汉,按工程要求,必须有一个配套的通信工程。曾烈光所在的教研组承担了通信工程中研制新的数字通信体制的工作,这是一次巨大的机遇,也是一次最大的挑战。这一工程要求从现代数字通信网的发展要求出发,将进一步减少数字通信复接抖动列为重要研究课题。很多发达国家专家学者先后提出了一些方法,都不合符标准,成了一项世界难题未能解决。接手“川汉工程”研制的科研人员有七八个科学家,领头的是曾烈光的老师冯重熙教授,曾烈光则是课题组中年轻的、普通的一员。在冯老师的指导下,曾烈光对研制这种复接设备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曾烈光凭借一台简单的抖动测试仪首先否定了当时专家们极力推崇的一种国外复接技术。直到1983年,经过四年多的努力,曾烈光和冯重熙成功地解决了抖动偏大的问题。他们把这项发明称之为“模型法正/零/负码速调整复接技术及其复接器”。这种方法是将通常的正/零/负码速调整的基本抖动由难以去除的零频附近变换到易去除的模型参数MO频率附近,因而在码速恢复端便可去除其中的基本抖动,大大减少总输出抖动,从而在正/零/负制式上很好地解决了CCITT建议研究解决的码速调整抖动问题。这项发明大大优于国外同类产品,领先了国际水平,于1987年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1988年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990年被定名为“正码速调整减小抖动技术”的另一项发明也获得了国家发明二等奖,并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一次由于对国外信息比较灵通,得知国外已做到20%的抖动比水平。他们采用分离塞入比的独特方法,进一步大大减小抖动,将正码速调速输出抖动由国际上20%单位间隔的水平减少到3%间隔。这不仅满足了现代信息通信中各种业务的质量要求,而且满足了现代数字网覆盖地域辽阔,路网复杂,大容量,长距离,转接频繁的要求。科学家的敏锐目光使曾烈光和他的老师冯重熙教授看到了这项发明广阔的应用前景。曾烈光力排众议,在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支持下走出一条“国内设计,利用国外工艺合作研制专用集成电路”的中国特色道路。曾烈光与日本富士通公司合作,以敏锐的科学视野观察出,研制样片性能不理想的原因是制造工艺的问题,并最终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日方许以优厚待遇,希望曾烈光能在日本工作,但他不为所动,心里考虑的是如何尽快开发利用投入生产,为中国的国民经济和世界通信事业服务。他和冯重熙把这一技术交给了学校,清华大学为开发该产品成立华环公司,大批量生产“二、三次群单板数字复接设备”,经济效益相当可观,利润已创千万,产品也获得“国家级新产品”和“北京新技术开发拳头产品”等称号。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