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十年来的伏虎乡村民居

家乡区县: 南充市南部县

民居,是生活的折射,也是习俗的传承,一定的地域有一定的讲究。
几十年前看伏虎地区的民居,有略胜他处的状态;几十年后的现在再看,依然有略胜一筹的感觉。几度民居变脸,而“民”之“居”观,始终有别于其他地方,有种约定俗成的坚守。
新中国建立之初,伏虎民居的外观大致有三种形式:四合院、横排(长几间)两边转、横排(长几间)一边转。
四合院,不是伏虎的特产,而是中国的符号。它是富者贵者的象征,非普通老百姓所能安享。它的“四合”,既是出于安全的考量,也是自炫自耀,还是对上古天圆地方宇宙观的契合。
四合院,口字型,瓦木结构。“口”的四笔轻重有别,上面的一横最重要。横排三间或五间房屋,中间的一间叫堂屋,跨度最大,往往是邻屋的一至两倍。它有高高的门槛和对开的双扇门。望门而立的后壁中上方,设立着神龛。其中供奉着神灵,还立着一块方方正正的木牌,上面写着“天地君亲师 位”。面对肃穆,人们举手投足不禁文明起来。
堂屋的两边各有一间或两间正房,是一家长者居室。间数的多少依地形或家庭状况而定。正房的两边叫转角,几乎有两间正房大小。它在建制上已经不属于正房,因为它被藏蔽着。它的前面紧挨着修了横房,与正房成直角。在正房和横房之间开一扇门,才可进出转角房。转角房一般是做厨房之用,不布楼,和堂屋一样。正房和横房要布楼,以充分利用空间。堂屋和横房都要开双扇门,正房就不一定。这些房子同处一个平面上,屋与屋之间的交通,就靠屋前预留的空间——阶阳,它没有个人身份,更没有私密空间,完全暴露,共同使用,相当于触地阳台。上边的堂屋和正房脊梁要高些横房要低些。这样,就形成了倒“凹”型建筑,俗称“长几间两边转”。这“几”可“三”可“五”。作为四合院,这只是最重要的一方,还有三方呢。但是,两边的横房,为“口”的两竖定了指向和框架。
就看“口”字的两竖。
紧挨着两边的横房建的房,叫书楼(此名也许不具有普遍性)。原其意,大概房子的用途是供子孙读书学习的,由于有楼而且楼差点与檐齐,不开窗也能看书,开了窗光线更为充足。书楼的间数,最少要两间,一般是三间。第一间书楼,一般是在横房的阶阳上搭扶梯上楼,楼前的窗户一般是满开,旁边没有墙壁。
但是,书楼的地平必须低于横房正房,虽然,房脊与横房等高。主次有分,尊卑有别,文化意味判然。
一横封“口”,四合院才建制完整。
紧挨着最后一间书楼,要修一排房子把两边的书楼连接起来,与书楼成直角,与主房平行,四方合围形成一体。封口房建制上,可与“书楼”一样,也可以简单些。
在封口房的中间,要建双扇院门,俗称朝门,与堂屋遥相对称。朝门也有高高的门槛,朝门的大小,反映房主的气派。进入朝门,是四合院的露天空间,书称庭院,俗叫院坝。两翼是书房,翎冠是堂屋。堂屋与庭院的连接靠其间的石梯,石级越多,石梯越宽,堂屋和主房就越气派越威严。
四合院,典型的瓦木结构。
石土木竹瓦,是建房材料之必需。
石,打基础。用条石在夯实的土基上铺成水平基面,然后,木柱间斗拱形成屋架,屋架端立于条石基础之上,屋架之间再用横梁连接,梁上架檩,檩上钉桷,桷上盖瓦,房屋框架始成。剩下的就是平地面和填墙壁。墙壁一般以楼为界分上下两部分,下面用木板装修,俗称板壁(想来,造“壁”字时,为“壁”的材料是“土”而不是“木”);有些为了安全,就在后壁用泥土夯筑而成,或用块石垒砌而成,再用草泥涂抹,然后涂抹石灰浆美化,俗称墙。上面的一般用竹片纵横编织,涂草泥抹平,再涂抹石灰浆粉饰,俗称壁。看来,墙壁墙壁,厚者为墙,薄者为壁。
当然还有画栋绘梁的,也有雕龙刻凤的,还有斗拱造型的,工匠们不仅有技术,而且超越乎技术层次达到了艺术境界。
由于是木架结构,相互串联结为一体,即使年深日久而房屋倾斜,却往往斜而不倒,有巨大的抗震能力。
毕竟富者贵者是少数,四合院也为数不太多,更多的是:横排几间两边转或横排几间一边转。
横排几间两边转,就是四合院的主房部分,成倒“凹”型。虽没有四合院的规模和气派,却开朗大方。要“悠然见南山”,只需伫立阶阳,尽可一览无余。四合院庭院深深很神秘,排拒了人,也隔绝了自然,甚至封闭了自我。
财力更逊一筹的,不能两边转,就只有一边转。另一边就只好期待将来。
无论两边转还是一边转,其房间的纵深、跨度和高度都无法与四合院同日而语,就是木料也要细小得多。
横排几间而不转角的房子罕见,从实用价值看,不紧凑;从建筑学层面看,没有“转角”房稳固;从美学价值看,不艺术;从文化理念看,不传统而无根。
在物欲没有横流之时,人们最讲究对传统精华的潜默依归。
当然,茅草屋也不依稀,但是,它不是居室,而是蓄养牲畜的地方。上厕所俗称“上茅屋”,茅屋里厕所和畜圈是一体的。
五六十年代,很少有人建房。一是土地山林都归集体,无法自由支配;二是六十年代,经过“大炼钢铁”、“吃食堂饭”的乱砍滥伐,到处秃山秃岭,也无树修房;更重要的经“吃食堂饭”后人口锐减,对“居”没有形成巨大压力。再说,在饥饿线上挣扎,谁有造房的奢望?
七十年代,人口压力严重冲击“居”之安,弟兄们要结婚、成家,然后分家立业,原来的一两间房子显然很狭小局促,不得不改建或重修。建房,成为必须。
山上无树怎么办?家中少钱少粮怎么办?
吃孬点,没关系;穿烂点,没关系。没房可居,关系很大。当老人的,谁忍心让儿子打光棍?打光棍意味着什么?丢脸!绝后!忍饥挨冻也要有房子,而且要有像样的房子。这就是伏虎人的居家观念,这也是伏虎房子“总比他处胜三分”的缘故。
这一观念,不仅表现在家庭,也反映在集体的干部心理上,毕竟,他们也是有儿有女的一家之主。每年生产队都要集体烧砖烧瓦,分给家家户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员的建房困难。
建房开始前,先要按惯例(习俗)请堪舆先生看风水。地处丘陵而多山,首先要选择向山和背山,其次才是向阳和背风。丘山走向多变,皱褶頻连,向背的选择空间也大,至于“气”呀、“脉”的讲究,尽可让堪舆先生信言,屋基的选定也不很困难。
房屋的定型是第二步。四合院不敢想,也没人想。直接的结果倒是四合院、大院子被分解(这些四合院基本住的是解放前的无房户)。横排两边转的有,很少。一边转的居多,横排两三间也应运而生。何谓“应运而生”?你有能力“转角”吗?一“转”就是三间房!审美,不要了;文化传承,本来就不明白。堂屋虽有,小了;门槛虽有,低了;神龛被文化大革命革掉了,“天地君亲师”的排位早已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了。大队支书的老弟在石油队工作,有点积蓄,就和当支书的哥哥共同修建了一套横排三间两边转的新房子,由于规模比他人大,主房装了木板壁,又在省道路边,被当时的南充地区行署苗专员发现,哥哥被当着“资产阶级法权”的典型人物修理了一番。后来弄清是俩弟兄共建才罢休。这套房子在我地也算正常,为什么就惹人眼球?说明伏虎人的家居标准确实要高一些。
修房的第三步是备料修建。山林早砍光了,没木材;家庭太穷了,没几个钱。走哪个坡,就唱哪个歌吧。集体分的青砖砌柱头,旧房子拆下来的木料改做穿斗连接,大梁剖小多用,只用檩不用梁,楼板不够用竹铺,桷子不够用两根竹杆拼钉(竹资源很丰富),稀稀拉拉盖上瓦。三围筑土墙,房间墙壁夹竹篾。相邻互助,你帮我我帮你,如此这般,基本搞定。在里里外外的墙壁涂上草泥石灰浆,几天后皑白耀眼,大功告成(当然,有很多人连草泥也没抹,更不说石灰浆了)。
有些人就连这点政府分与的祖宗留下的可供利用的旧资源也不多,砖木混结构也可望不可及,只好修建纯粹的土墙房子了。就是除了房顶的檩桷瓦以外全部用最原始的方法,杵土为墙代替柱头代替墙壁。有点办法的就用草泥涂抹墙体,再涂抹石灰浆粉饰外观。其实,这种房子,成本低又实用——夏天不很热,冬天不很冷,类似北方窑洞的功能。但是因为太有违祖制,不符合伏虎人的审美标准,一贯受到鄙弃(圈养牲畜才用)。而伏虎以东三十里的地方,以西三十里的地方比比皆是土墙房延伸,最有代表性的是仪陇朱德故居就是典型的土墙房。
房子有了,日子苦了,要还借帐,要谈婚论嫁,只好更加委屈温饱。不过,几家不如此?房居观念不会因此而改变。
八十年代中后期,改革开放多年后,有些人钱多起来了,修建房屋也同步发展。
房屋结构因木料匮乏,干脆砖墙砖壁(如同土墙房一样),壁的厚度以家庭财力而定。有24厘米的,有18厘米的,最简单的是12厘米单砖码砌。
房屋的形状,多废除“转角”而横排,混凝土地板,露天阳台。
这种建房别具意义,它颠覆了传统,也扭转了民居愈修愈差的趋势,越建越漂亮,越建越现代了。
九十年代伊始,建房之风越吹越强劲,建房的档次越来越高。农民因打工而富裕且越来越富裕,民居的修建眼界越来越高。首先是建制上与传统愈行愈远,“转角”房淡出,一律的横排。其次是房分主副,居室客厅与厕所配套,是主房;牲畜饲养房和厨房,是副房。主房与副房分离,少了蚊蝇,远了浊气,卫生条件大为改观。房体全采用砖混结构,楼板使用预制水泥板,或有阳台,或满幅玻窗随意拉动。外墙不再是砖体裸露,前壁都贴上条形瓷砖,白色的,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闪光。光芒刺激着乡人的神经,挑动攀比之风蔚然。
如果说九十年代的民居新房还比较单调,无论形状还是色调,那么,本世纪初开始,民居建造就更上一层楼了。样式百花齐放,或效宫殿,或拟别墅,高度没有一层的,很少两层的,三层四层极为普遍。楼间高度不下三米,一楼不下四米,楼板现浇,房前造型,巍然矗立又新奇别致。瓷砖不再限于前壁,左右皆贴,而且形状多样颜色多彩,琉璃瓦金光闪闪,乡村成为五彩缤纷的图画。到现在,没有新房的为数极少,省道沿线要找旧房已经相当困难,大多被茂密的树林竹林掩映,有点自惭形秽。
最先是树林资源丰富,人们就利用地方资源修建木结构房屋,过去是树林资源匮乏,人们就充分利用泥土建房;现在,树林资源又极为丰富,人们却大量使用砖和水泥,木料成为配角。
伏虎民居的家乡传统元素几乎被剥夺殆尽,潜藏着北京深圳广州的风格,隐含着大洋彼岸的观念,现代气息扑面而来,人别三年就必须刮目相看。与以外的地区相比,伏虎民居新建楼房就是要多一些,就是要大一些,就是要高一些。不是伏虎人更有钱,而是伏虎人更为讲究民居。也许,堂皇的华宅内部,还需若干完善;也许,华宅的主人正在危险的矿井里,在暴晒的工地上,在粉尘飞扬的车间中为还房“借”而流汗流血流年华。
对比湘西民居对传统文化的顽固般坚守,我觉得,伏虎民居不仅丢失了地方特色,而且和绝大多数汉人一样趋时随俗地丢失了民族特色。
当然,这不一定是坏事。

苏昀(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