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旅游区的网络营销策划方案

家乡区县: 巴彦淖尔市临河区

内容提要:巴彦淖尔市乌梁素海旅游区是全球范围内同纬度荒漠半荒漠干旱地区中最大的湿地草型湖泊,我国第八大淡水湖,内蒙古自治区第二大淡水湖泊,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乌梁素海是由黄河改道而形成的河迹湖,是黄河流域最大淡水湖,自治区最大的造纸原料生产基地和第二大渔场,自治区级湿地水禽自然保护区,素有"塞外明珠"之称。通过调查分析认识到了乌梁素海形象推广的现状和以后的规划并提出相应的推广方案。

一选题意义

通过对乌梁素海旅游区的现状分析,认识到本旅游区的现状及目标,提出有效的规划方案,从而促进本旅游区的发展。

二 现状调研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乌梁素海旅游业于1988年开始起步,在开发初期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热度逐年下降,特别是自1999年以后,其旅游人次和收入有较大的回落,由原来每年6万人次下降到现在的4万人次。
目前主要开发了以水鸟、湖区景观、湖岸景观为主的观光游览产品,主要游线包括场部-大泊洞-南天门水上游线和坝头-二点岸上观光线,主要旅游景区包括坝头、二点、南天门,主要旅游服务基地为场部、二点和南天门,但二点和南天门现已呈荒废状态。
坝头是景区的管理服务中心和旅游集散地,靠近湖边建有坝头旅游度假村,设施简单,有可同时容纳200人就餐的餐厅,可同时容纳120人住宿的宾馆和蒙古包;建有可容纳30艘游艇的简易码头和一个小型鸟展馆。二点有巴盟市集资筹建的度假村,修建有木质栈桥,桥上设有水上餐厅、娱乐厅等游乐场所。南天门有古堤坝形成的栈桥,建有长岛度假村,有10多间艺术造型的蓑衣屋,还有简单的餐饮、观光、游览设施,如了望塔、码头、游艇等。旅游时段季节性很强,一般集中在6-9月份,其它月份基本没有游客。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乌梁素海旅游业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发展速度慢,市场规模小,旅游收入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还很低,旅游资源优势远远没有得到发挥。究其原因,其旅游业发展存在以下几大瓶颈,制约了旅游发展前进的步伐:
1.旅游产品特色不足,主题不突出
人们外出旅游观光、驱动力虽多,但主要的是追求异地特色体验。乌梁素海旅游开发尚停留在水鸟和湖区风光的简单观光层面,旅游产品特色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资源还远远没有转换为特色产品。表现在一是主导产品挖掘深度不足,如水鸟和湖区景观特色在表现方式和手段、表现内容方面尚停留在表层和直观层面,开发形式单一、档次较低;二是挖掘广度不足,重要的生态地位、严重的生态退化现象等一些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尚处于"藏在深闺人不知"的状态,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并开发为旅游产品;三是和周边的草原、荒漠等景观没有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与前旗各景区也处于各自发展状态,没有体现不同层面的资源组合优势;四是没有形成主题突出、内容呼应、体系完整的旅游产品体系。
2.旅游环境差,旅游设施落后
①宏观区域旅游环境氛围不足
西山咀镇是整个乌拉特前旗主要的旅游集散地,乌梁素海旅游区对外通道上的重要枢纽。但西山咀镇目前旅游氛围不足,在广场、火车站、高速公路沿途和出口处等重要的地标区缺乏对乌梁素海景区的宣传,整体宏观区域环境不足以对乌梁素海产生带动作用。
②水污染严重
由于乌梁素海85%的水量由灌区退水补给,所以湖水中氮磷营养盐、有机物及盐分较高,污染严重,在2000年至2003年湖内水质大部分属4-5类水,造成鱼类大量死亡,水生动植物向单一化发展,破坏了湖区的生态平衡,对旅游业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2004年下半年水质有好转,上升为三类水,但在湖区北部滞水区水质仍较差,2005年在浅水的滞水区仍有蓝藻发生。
③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落后
从旅游业的"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考虑,目前景区基础设施、服务设施严重落后,极大地制约了景区的发展。
吃、住:目前景区仅有普通饭店,缺乏星级宾馆。餐饮场所规模小、设施简单、特色不足、风味食品较少。住宿设施档次较低、容量不足、缺乏地域文化特征。行、游:景区对外交通比较便捷,但景区内环湖道路为土路,路况不好,急待修整升级。湖区没有专用的旅游车辆,旅游船舶数量较多,但湖内航道目前只有游艇通航,客、货运尚未开通。码头目前功能混乱、环境较差、设施简单,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水上游览。缺少垃圾箱、厕所等基本的服务设施。购、娱:缺少特色商品,缺少旅游购物和娱乐场所,缺少娱乐项目和娱乐活动。
3.知名度较低,尚未形成鲜明的旅游形象
目前乌梁素海除在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外,在其他重点客源市场知名度较低,知道、了解乌梁素海的人不多。现有旅游形象不能反映旅游资源的整体特征,使旅游形象与旅游资源特色发生错位。旅游宣传促销相当薄弱。

三 策划方案

(一)旅游性质
以湿地、水鸟、荒漠、草原的湿地组合景观为资源基础,以生态观光、生态科普、生态休闲度假为主要开发方向的国家级生态旅游区,内蒙古自治区优先发展重点景区,巴彦淖尔市和乌拉特前旗旅游业发展的龙头景区。
(二)旅游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国家级生态旅游区。
2.阶段性目标
近期目标(2006-2010):旅游业的产业基础形成期。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完善基础及服务设施,使旅游产业初具规模,使其在周边范围有影响力,同时在生态环境治理上积极投入,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中期目标(2011-2015)完善旅游产品,打造高端生态旅游产品,使其知名度和影响范围从周边省市向全国扩展,使旅游产业成为主要产业之一。
远期目标(2015-2020)成为良好的湿地生态涵养地,国内知名的湿地生态旅游胜地,旅游产业成为主导产业。
3.经济目标和产业目标
2010年实现旅游收入1.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旅游业成为乌梁素海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3.5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2%,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之一;2020年实现旅游收入5.4亿元,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4.生态目标
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大前提下进行旅游开发,从而实现依托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以旅游产业支持生态涵养投入的良性循环。
增加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性,保持鸟类种群的多样性;治理湖区水污染,湖区水质达到4级标准,满足基本旅游需求;恢复湿地原有的良好生态环境。
5.社会目标
提升乌梁素海的知名度,增强居民的凝聚力和归属感,使居民参与到旅游区的管理、开发和保护区管理中;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保持地区原有的渔业和苇业的传统产业优势下,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转型。
(三)旅游产品开发
生态旅游是去生态旅游地学习、欣赏、参与、研究当地的自然和文化景观。围绕这一目的,开发生态观光、生态科普、生态休闲度假三大产品系列,策划具有较强的科普性、参与性、趣味性的生态旅游活动,设计完善而具有较高科学内涵的旅游解说和标识系统,组织具有一定的生态主题的旅游线路。

(四)旅游项目策划
以强化和体现乌梁素海具有全国或地区比较优势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特点、落实三大旅游产品为原则,策划核心和重点生态旅游项目。

(五)旅游空间布局
根据旅游资源的相似性、旅游产品开发方向的一致性和旅游功能的统一性,划分为综合服务度假区、水禽观测区、湿地科普游览区、湿地产业观光游览区、湿地生态保育区和草原风情观光体验区六大类型主题功能区;
以落实和体现三大旅游产品系列为原则,划分湿地生态教育游览系统、水上观光系统、滨湖休闲游憩系统三大主题游憩系统。

 

黑小子(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