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梁峁间一座座村庄平静得异样而神奇,人们往往用“六万山头五万户人家”来形容这里的地广人稀。而就在这贫瘠的黄土地上,孕育出了一朵瑰丽的艺术奇葩——“环县道情皮影”。 道情,顾名思义就是“说道传情”,有游说宗教道义、传递天地真情之意。“手起简板第一声,道家清音管弦生。一调唱出千人腔,众口嘛簧动一情。道是粉头弄玉姿,原来牛皮苦做成。中国有此方有戏,孤陋寡闻信为真。”已故“环县文化第一人”李仰峰先生曾经这样总结环县的道情皮影。
对于环县道情皮影,人们这样比喻它——平凡得像沟底涌出的清泉,质朴得像一把湿漉漉的黄土,深沉得像熏得黑黝黝的窑洞;人们也这样赞美它——粗犷时似高塬山峁,细腻处如绣花荷包,坦荡来若环江流水,缠绵得如同杨柳婀娜。那婉转回肠的四弦,如泣如诉的笛呐,悠扬四溢的笛子,艺人嘛簧时的酣畅,简直就像天籁之音。
有人说,道情皮影是环县这块土地的血脉,也是这块土地的灵魂,这话不无道理。因为从环县人的生存史看,道情皮影就是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的结合体,她的存在和生命延伸,就是这块土地上人类生存和生命之河流淌不息的缩影。
一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有兴盛也有萎缩,环县道情皮影也是如此。在面临着失传的危机中,环县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挖掘、传承和保护。从启动“全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到成功进入“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名录”,这一民间艺术得到精心地呵护。如今,环县道情皮影又积极参加申报联合国教科文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传说般诞生从中国文化到本土文化
作为电影鼻祖的皮影戏本身,全国并非环县独有,世界也并非中国独有,环县道情皮影是中华皮影戏曲的“姊妹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先秦,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说汉武帝刘彻的一位爱妃病故后,刘彻深为悲痛,一位民间人士用皮革制作了一个酷似刘彻爱妃的偶像皮影人物,带着这个偶像皮影在帏帐内来回走动让刘彻在外观看,非常逼真,刘彻大喜。这种偶像光影的“把戏”便是现在的皮影戏的雏形。以后为了制作表演方便,人物偶像逐渐小而逼真,有的地方引用了当地戏剧的说唱形式,后来发展成为遍布全国的“皮影戏”。
环县道情皮影的舞台道具最基本的就是皮影。所不同的是作为戏剧的音乐,是深受了道教影响,吸收了渔鼓道情的说唱艺术,所以有先道情后皮影的说法。据说宋末元初,当时一些道人为了宣扬道教教义和募捐化缘,手拿渔鼓和简板唱“道歌”,鼓励人们反对外族入侵,忠君爱国,后经艺人的艺术实践,融入民间故事的情节,形成了独特的地方剧,在长期的宣教活动中,为了使说教形象化、故事化、生动化,引入了皮影,采用戏曲表演的形式,使道情与皮影结合了起来,这样就形成了独特的道情皮影。
鲁迅先生曾说,中国的文化根基在于道教。道情皮影就是环县文化的根基,是道教文化在环县民间化和世俗化的产物。环县自然环境恶劣,交通阻隔,祖祖辈辈靠天吃饭,被捆绑在这片古老黄土地上的农民在心灵深处对自然力量无比敬畏,这种敬畏逐渐转化为对神灵的心理依赖和崇拜,敬神、娱神成为当地人主要的精神寄托,于是就产生了频繁的道教活动。
如今,一些村社仍要通过组织庙会等民俗活动,用道情皮影戏酬神还愿、祈求四季平安。在过去落后的环县,当地人最主要的娱乐方式就是逢年过节或农闲看皮影戏,当地传唱的道情皮影剧目有百余种,多为传统戏曲,它不仅贯穿了道、佛、儒“三教”因果报应、惩恶扬善、教化民众的教派思想,更宣扬了精忠报国、勤劳节俭、尊老爱幼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甘肃陇剧就是根据道情创立的独特剧种。
关于环县道情皮影的起源地,说法不一。有的说从山西传入,原因是道情唱词和山西的方言俚语相仿;有的说是从陕西传入,和陕西的碗碗腔如同一脉;有的说起源于本地明朝的道观,原因是离县城40公里的兴隆山(当地又称“东老爷山”),是从唐代就开始兴旺的西北道教名山。以上这些至今仍无确凿考证,存疑地方很多,但有两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环县独特的戏剧音乐,全国独一无二,有伤音、花音两大板式和伤音慢板、伤音飞板、花音慢板、花音飞板四大调式,主唱句尾一字绝腔,众人帮腔和声。由本地民歌、小曲移植的曲牌,在戏后半场改笛子为笛呐,演唱改C调为D调,极易掀起剧情高潮;二是戏班规模之大、从艺人员之多,全国罕见。目前,全县有50家道情皮影戏班,400多名表演艺人和200多名皮影雕刻者。
自古以来,对环县道情皮影赋诗和撰联者也很多。省城兰州一位人士看了环县道情皮影后即兴赋诗:“皓月当空洒清晖,千孔窑洞渔鼓催。往事不需真人述,嘛簧喉艺兴风来。”正宁县一位领导撰联道:“皮为牛皮演绎人间正道,影是灯影幻化天地真情。”还有人写了一幅长联,称赞道:“牛衣何妙用、多少刀雕就生旦净丑千般角色,借半间窑洞奏四弦笛呐演人间忠奸荣辱悲欢离合,可谓独秀;才人应叹奇,三五人占断念唱作打一台戏场,凭五尺银屏伴众腔嘛簧释世上喜怒哀乐冷暖炎凉,堪称一绝。”
道情皮影精美之处不仅表现在戏剧表演过程中,而且在于它本身就是一件绝妙的艺术佳品。
皮影工艺是件傀儡,虽然没有生命,但却有灵魂,它不仅浸透了皮影制作艺人的汗水,也饱含着皮影制作艺人的聪明才智和艺术修养,环县最早的皮影雕刻艺人是秦团庄乡已故艺人王秉云,民国18年,王因家庭生活困难,携家外出以画庙谋生。他先在华池县的东凤川,后辗转到陕西渭南,因其爱好皮影艺术,故在皮影雕刻艺人的作坊中打工当学徒,学习皮影雕刻。1962年,王秉云将皮影雕刻技艺传于其侄孙王治民,并指导侄孙凿刻影箱一副。1978年,传统皮影戏上演,民间艺人在修补破旧皮影的同时,学习皮影雕刻艺术,逐步办起家庭作坊,形成规模。
樊家川乡郝集村的郝宏贤、秦团庄乡的王勤政、宁县的杜金儒等都深受王秉云的影响,从老影箱照样,学习雕刻,为戏班演出服务。新世纪以来,随着环县皮影产业的大力开发,许多演唱兼雕刻的艺人转向专业雕刻,从过去家庭作坊的松散自由形式转向集中、专业的雕刻团体,许多青年人也参与其中,雕刻方法出现多样化。皮影从戏剧人物的雕刻转向对民间故事、历史人物、现代人物、吉祥物、风景名胜等的雕刻方向发展,甚至出现皮影卡通人物、书签等。
在诸多雕刻艺人中,郝宏贤无疑是最出色的。上世纪80年代,许多老影箱皮影人残缺不全,无人添补,自幼酷爱皮影雕刻艺术的郝宏贤白天下地劳作,夜晚在油灯下操刀刻习。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实践,他练就了一手好刀功,形成自己独特的雕刻风格。从牛皮的选料、购买、泡皮到刮制皆由他一手操作。他炮制的皮革、质纯而柔韧,平展而坚挺,透明中略显毛絮,润泽中微泛土黄;雕刻时,不撇刀路,不随意添减,刀痕清晰,线条流畅,其着色影人如柚玉润泽,如冰雕剔透,色泽自然中更显露出一种纯朴大方的美感。如今,在环县的皮影雕刻队伍中,涌现了高清旺、白学明、陈玉玲、高清峰、杨登仪、耿廷堂、赵德才等一批全国工艺美术大师。
大手笔开发从国内走向世界
保护传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开发,目前,环县皮影产业开发的主要形式主要就是把影人当作工艺品开发,远销各地甚至国外,作为装饰、收藏、展览用品和礼品,已故的李仰峰先生是这种形式开发的首创者,在2001年该县提出开发道情皮影这一产业之时,他制作了《昭君出塞》等皮影大挂匾,使环县皮影走出了专门用于传统演出的苑囿,首登装饰艺术的大雅之堂,这一创举大大地拓宽了皮影艺术的生存空间。
近几年,环县决策层在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上,坚持以建设“文化名县”为目标,启动实施了皮影产业开发为主文化产业的“八个一”工程(制定一个发展规划、成立一个研究机构、建立一个产业协会、成立一个演出公司、培训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户龙头企业、开发一批新特产品、开通一个皮影网站),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扶持政策,将县陇剧团组建为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成功注册了“龙影”商标,为龙影文化产业公司注资80万元使其入驻环江工业园区。
为了大力开发民俗文化、红色文化和旅游文化,2007年以来,县上以开展文化旅游年活动为载体,实施了“一台”(灵武台公园)、“二山”(东老爷山森林公园、县城西山森林公园)、“三馆”(山城堡战役纪念馆、河连湾陕甘宁省委省政府纪念馆、东老爷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四村(皮影、风情、农耕、民居文化村)等十大文化项目建设。2007年,文化部将环县道情皮影列入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预备名录,成为环县建设文化名县取得的又一骄人的成绩,不仅仅如此,自2007年以来,环县道情皮影艺术团先后四次应邀出访欧洲的法国、德国、奥地利、荷兰、比利时五国,当民间艺人在异国他乡尽情酣唱时,让世界领略了环县文化的独特魅力。
目前,该县从事皮影演出和雕刻的有400多位艺人,皮影产品也从单一的工艺品向多样化迈进,已经开发出皮影戏光碟、挂历、香包、鞋垫等12大类160多个品种。现有的4家文化产业公司,年创收320万元;47家民间皮影戏班,表演艺人285人,年演出突破5000场次,创收300多万元;皮影雕刻艺人达到200多人,年创收200万元。
为进一步提高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今年,县上积极启动了申报“世遗”工作,将在今秋与兰州大学联合举办“中国环县道情皮影国际学术研讨会”,并筹划拍摄大型专题片《琴声灯影》。
http://abc.wm23.com/nian199102232129
http://www.wutongzi.com/kan/gansu/huanxian.html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