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

家乡区县: 陕西省子长县

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日子里,涌现了大量各种题材各种体裁的文艺作品,形成一支献给党的颂歌。在这支颂歌里,有一个音符打动了我,那就是《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的王巨才的散文《回望延安》。这篇可以称之为长篇散文的作品,不过万把字篇幅,却通过回望那个“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共同创造英雄史诗的年代”,讲述发生在那个“史诗年代里”并不奇崛的“寻常故事”,也就是“那些飘落在岁月风尘中的历史散叶和历经时间淘选总不磨损的民间记忆”,通过那些“寻常故事”与“民间记忆”交织而成的对伟大的党和革命圣地延安的礼赞,表达一种伟大的时代精神、一个宏大的主题,因此显得既朴素而又大气,既有一种不朽的历史文献价值,又具有深刻的现实警策意义。  王巨才在《回望延安》里回望的并不是他的故里陕北的山山水水,也不是当年金戈铁马的战场,,他回望的是在那英雄史诗的年代由革命领袖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是丰富的,是伟大而不朽的,王巨才通过若干“寻常故事”与“民间记忆”礼赞的延安精神主要体现在这么两个方面:

一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陕北地瘠民贫,由于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自然灾荒,“解放区军民一度陷于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冬天没有被盖的地步”。全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和由这种精神发动的大生产运动解决了困难,渡过了难关。在文章中,作者讲了几个并不为人熟知的故事,一是毛泽东洗了棉裤围着被子斜躺在床上办公时,被延安留守兵团的司令员肖劲光在去毛泽东住处汇报工作时发现了,肖劲光以为毛泽东病了,正要询问,“毛抬起头来指指地下的火盆说,棉裤洗了,还没烤干,起不了床,起来就要光屁股了!”肖劲光见此情景,“鼻子一酸,指示警卫员赶快到兵团领一床被子和一套棉衣”,但被毛泽东断然制止了,而且告诫肖劲光说:“我们共产党人绝不能搞特殊!”读了这段故事,不仅使人心酸,也让人警策!此外,关于毛泽东不让毛岸英吃两菜一汤的干部中灶、不让他对外国记者发表谈话、严厉训子的故事,毛泽东在延安朴素接待宴请访问延安的侨领陈嘉庚以及处理陈嘉庚给延安送来的两辆小汽车的故事,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转战陕北途中三位领袖转让两个馒头的故事,均能生动地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团结友爱的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另一体现是党和人民、领袖和群众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军民一家亲。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密切联系群众,在延安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1937年10月果断处理黄克功事件,表现了他对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绝不留情面;而对两次“挨骂”事件的处理,又表现出他的民主作风和对人民利益的关注;枣园拜年,延安南门外观看演出,同吴满有、杨步浩的交情,等等,更是体现了人民领袖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

同这种伟大而不朽的延安精神相表里的是作品表现出来的一种刚健质朴的文风。这种文风的表现,一是“大处着眼、小处落墨”的以小见大的创作路数。“回望延安”当然是一种宏大的叙事,可是作者却不去写大事件、大场面,不去唱高调激昂的战歌与颂歌,却为我们讲述了一些并不为人所知的“寻常故事”与“民间记忆”,以此深入地开掘和淋漓尽致地表现延安精神。这种朴素的写法,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让我们读了为之动容、不忍释卷。刚健质朴文风的另一表现是语言的简洁。我们看到,在这篇延安精神的颂歌里,没有多余的绚丽的形容词和赞颂之语,而是把一些动人的“寻常故事”从容地娓娓道来,语言极其简洁和苍劲。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钟嵘把“文体省净”作为他衡量文学作品的一条极高的审美标准,这里也可以把这一评价移作对王巨才《回望延安》的评介。在当下文坛和艺坛浮华得可以并有的正走向奢靡的时候,《回望延安》所礼赞的延安精神与刚健质朴的文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巨才是最有资格来“回望延安”的。他生于斯长于斯,并曾经担任过延安地区的党政主要领导工作,他熟悉、热爱那块革命圣地。在散文创作上,他长期砥砺,并有丰硕成果。前不久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散文随笔集《退忧室散记》,汇集了他从中国作协领导岗位退下来后的部分作品,曾让读者眼睛一亮。因此,当我们读到《回望延安》这样难得的佳作时,从生活积累和艺术准备两方面来看,丝毫不感到偶然。

坏小子(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