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鱼嘴分水工程
2
“
鱼嘴
”
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把岷江分成
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
“
金马河
”
,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
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鱼嘴的设置极为巧妙,它利用地形、地势,巧妙地完成分流引水的任务,而且在洪、
枯水季节不同水位条件下,起着自动调节水量的作用。
鱼嘴所分的水量有一定的比例。春天,岷江水流量小;灌区正值春耕,需要灌溉,
这时岷江主流直入内江,水量约占六成,外江约占四成,以保证灌溉用水;洪水季节,二
者比例又自动颠倒过来,内江四成,外江六成,使灌区不受水潦灾害。
在二王庙壁上刻的治水《三字经》中说的
“
分四六,平潦旱
”
,就是指鱼嘴这一天然
调节分流比例的功能。
我们的祖先十分聪明,在流量小、用水紧张时,为了不让外江
40
%的流量白白浪费,
采用杩搓截流的办法,把外江水截入内江,整就使内江灌区春耕用水更加可靠。
1974
年,
在鱼嘴西岸的外江河口建成一座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电动制闸,代替过去临时杩搓工程,截
流排洪,更加灵活可靠。
“
飞沙堰
”
溢洪道
在鱼嘴以下的长堤,即分内、外二江的堤叫金刚堤。堤下段与内江左岸虎头岸相对的
地方,有一低平的地段,这里春、秋、冬、三季是人们往返于离堆公园与索桥之间的行道
的坦途,洪水季节这里浪花飞溅,是内江的泄洪道。
泄洪道,
唐朝名
“
侍郎堰
”
、
“
金提
”
,
后又名
“
减水河
”
,
它固具有泄洪徘砂的显著功
能,故又叫它
“
飞沙堰
”
。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
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
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
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另一作用
是
“
飞沙
”
,岷江从万
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
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真是善解人意、排人所难,将上游带来的泥沙和卵石,甚至
重达千斤的巨石,从这里抛入外江(主要是巧妙地利用离心力作用)
,确保内江通畅,确
有鬼斧神功之妙。
“
深淘滩,
低作堰
”
是都江堰的治水名言,
淘滩是指飞沙堰一段、
内江一段河道要深淘,
深淘的标准是古人在河底深处预埋的
“
卧铁
”
。岁修淘滩要淘到卧铁为止,才算恰到好处,
3
才能保证灌区用水。低作堰就是说飞沙堰有一定高度,高了进水多,低了进水少,都不合
适。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
的功效。
宝
瓶
口
宝瓶口,是前山
(
今名灌口山、玉垒山
)
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它是人工
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因它形似瓶口而功能奇持,故名宝瓶口。留在宝瓶口右边的山
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宝瓶口宽度和底高都有极严格的控制,古人在岩壁上刻
了几十条分划,取名
“
水则
”
,那是我国最早的水位标尺。
《宋史》就有
“
则盈一尺,至十而止;
水及六则、流始足用。
”
《元史》有
“
以尺画
之、比十有一。
水及其九,其民喜,
过则忧,没有则困
”
的记载。
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通过干渠经仰天窝节制闸,把江水一分为二。再经蒲柏、走
江闸二分为四,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倾斜,一分再分,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
都平原。及绵阳、射洪、简阳、资阳、仁寿、青神等市县近一万平方公里,一千余万亩农
田。
离堆上有祭祀李冰的神庙伏龙观。宝瓶口右侧过去有一个末凿去的岩柱与其相连,
形如大象鼻子,
故名
“
象鼻子
”
。
象鼻子因长期水流冲刷、漂木撞击,
已于
1947
年被洪水冲
毁培塌。
宝瓶口岩基,
干百年为飞流急湍的江水冲击,
出现了极大的悬空洞穴。
毛泽东
1958
年视察都江堰时说一千年一万年后将如何!为了加固岩基,
1970
年冬,灌区人民第一次堵
口截流,抽干深潭,从两岸基础起,共浇注混凝土
8100
多立方米,给离堆、宝瓶口筑起
了铜墙铁壁,使这个自动控制内江水量的瓶口,更加坚实可靠。
在离堆右侧,还有一段低平河道,河道底下有一条人工暗渠,那是为保障成都工业
用水的暗渠。那段低平河道,当洪水超过警戒线时,它又自动将多余水量排入外江,使流
入内江水位,始终保持安全水准,这就便成都平原,有灌溉之利,而无水涝之思。
鱼嘴、飞沙堰、宝瓶口这个都江堰渠首的三大主体工程,在一般人看来可能会觉得
平平常常、简简单单,殊不知其中蕴藏着极其巨大的科学价值,它内含的系统工程学、流
体力学等,
在今天仍然是处在当代科技的前沿,
普遍受到推祟和运用,
然而这些科学原理,
早在二干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中就已被运用于实践了。这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这
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