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正月十五,“元宵张灯燕饮游街市,萧鼓喧闹,杂剧之戏,络绎不绝”。县内较大的自然村都开“花灯会”,村内小孩都提着各式各样的花灯到社坛拜“社”,但这些风俗现在大部分已消失,而三江在元宵节舞金龙的习俗却沿袭至今,并且在各地演出都获得好评。
三江镇仁和里舞金龙的传统有悠久历史。相传嘉庆十八年(1813年)癸酉新春,有一群青少年聚集在仁和里大地堂扎草龙。不知什么时候出现的一位老叟笑咪咪地对这群青年说:“你们扎草为龙,既不美观,又无神气,让我帮你们扎一条金龙吧。”众人听了,纷纷欢呼叫好,于是这位老叟吩咐青年们分工合作,斩竹开篾,买纸料,煮浆糊……诸事俱备,老叟马上动手,不多一会便把龙头、龙尾扎好,接着扎了几个“猪仔笼”(即龙身),并教会了在场青年,不一会儿大家就扎了20多个“猪仔笼”。老叟看见他们手脚敏捷,扎得十分好看,非常高兴,便从腰包里掏出碎银,派人去买6匹麻布和50丈麻绳,将布制成“龙被”,用麻绳将“猪仔笼”串起来,一个接一个地串好,最后制作成一条十分壮观的金龙。
当天恰巧是大年初四,当晚村民试舞这条金龙,果然十分生动壮观。元宵节当天,各里纷纷持帖邀请仁和里的村民舞金龙巡游三江乡。事有凑巧,当年适逢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家安康,乡民都认为是此龙为他们带来了好运,都对此龙顶礼膜拜。舞龙之风,从此沿袭下来。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