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在每一个地方都烙下了烙印,总不是人可以磨灭的,不管社会多么的进步,多么的先进,在每一个地方总是或多或少的参入一些老习俗、老人文等等。龙湾自古以来就散落着很多历史悠久却鲜为人知的古桥。从桥石凿刻精细、各接头细密的横塘桥,遍刻云纹、回纹的东引桥、到桥庙楼榕相映成趣的明代十二间桥——望海桥、再到上岸桥,个中百态,回味无穷。
横塘桥
在永中街道城北村与衙前村交界处,一座始建于明代的五孔梁式石桥在两棵相对而生的百年榕树的映衬下,走进路人的眼帘。横塘桥宽约3米,长约40米,高出水面4米,桥面凿刻细腻,花纹清晰可见。北侧有石狮护栏,造型精致,技艺精湛。因桥的北首梁正方刻有“横塘桥”三个字,南首的桥梁正方刻有“明诰封通政使司右通政王谿桥建”十四字,其字迹清楚,历历在目。王谿桥即英桥王氏七世祖王钲(张璁的姐夫),在乡里多义行。在桥的西岸约3米,有二榕树相距约25米,相对而生,树龄约150年,林冠扩展,蔚然成荫。2000年因道路翻修,城北村委会给两株树加以围砌保护,并在树下放置石桌、石凳,供行人休息之用。自建桥至今,经数次的维修和保护,依旧保存完好。
这桥是永嘉场上路去往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永强主塘河目前唯一保留下来的明代桥梁。因该桥石凿刻精细,各接头细密,无缝隙,据说桥面上可晾晒芝麻而不漏,因此又被称之为‘芝麻桥’。
望海桥
原为十二孔梁式石板桥,所以我们称它十二间桥。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秋重建时,改为8孔。民国十三年(1924年)修建时,又缩为7孔。现在的桥长37.80米,宽2.20米,高于水面3米左右。”桥南北走向,跨水潭河,两侧置青石栏杆,并立石狮。桥两侧的楷书阴刻“望海桥”、“大清同治甲子年桂月重建”。水潭河上的十二间桥在永嘉场很有名。
上岸桥。
上岸桥又称姜合桥,位于永中街道郑宅村天柱路北侧。桥为三孔梁柱式花岗岩石桥,全长12.1米,宽1.58米,矢高2.65米,南北跨白水前河。此桥为旧时出入天柱瀑泉寺必经之地。宋元祐四年八月,寺僧善辉与居住此地姜氏家族同建此桥,以方便信众出入。现存桥为清乾隆间重修。
上岸桥是龙湾区境内发现的有明确纪年的迄今最早的古桥,距今已有900多年历史。上岸桥的发现将永嘉场的历史整整提前了三四百年,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榜眼桥
位于永中街道殿前村中部,跨中路河,东西走向。根据桥的两侧阴刻的“榜眼桥”、“弘治戊午推官何鼎书王道立”、“共和辛酉冬月重建”,可知此桥建于明弘治戊午年(1498年),共和辛酉年(1981年)冬重建。三孔微拱石桥,长18米,宽2米,尚保存完整。桥上有雕花刻龙的白石栏杆,桥的西端新建有榜眼及第坊,两侧书写着“礼部尚书”和“榜眼及第”字样。榜眼桥之南百米又新建了经元及第、会魁及第坊,牌坊上有“明旨赠礼部尚书谥文定王瓒”、“恩荣”、“榜眼”等大字,其中碑石“文定王瓒”为古物。
毁一座,就少一座,他们见证就当地的历史,历经苦难到现在,却因种种原因而毁于一旦,多么可惜啊。希望这些生下来的古桥能很好的被保护起来,能不断修缮,一直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