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烙面

家乡区县: 咸阳市礼泉县

礼泉烙面(音:li quan luo mian)[1]

在古城咸阳说起关中面食,每人都会历数一大串。而提起礼泉烙面,许多人只闻其名,未曾浅尝;更有甚者,对烙面为何物却闻所未闻,茫然不晓。然而此面在礼泉县却是大红大紫,无人不知,无人不吃,亦无人不爱吃,风头之盛甚至影响到了相邻的乾县和永寿县。

2起源编辑

烙面由于存在的区域较小,面食里面只能算作小品种,然而其历史悠久,来头之大吓人一跳。据考此面起源于商末周初,因其存贮期长、方便携带、热汤冲泡即成面食的独特优点,被周武王选定为伐纣途中的军用伙食。久居关中平原的数万军士,背负着烙面开进河南,打败了商纣王,开辟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后人因此称烙面为“世界最早的方便面”。由此算来,礼泉烙面当之无愧是日本发明的那个方便面的老祖宗了,只不过日本人那个哄肚子的袋装品铺天盖地,大行其道,老祖宗却如夕阳下羸老的耕牛,只能踽踽于礼泉及周边的狭小之地,不由不令人喟叹万千。

3发展编辑

所幸烙面有复兴之势,由礼泉、乾县、永寿的山区已经发展到县城,甚至波及到咸阳。到了冬季,咸阳街头巷尾也常能见到骑着自行车驮大竹筐沿街叫卖烙面的,虽然已经不正宗了,有桔生淮北之嫌,却也说明了喜食烙面的人在增加,给偏好本地风物的人聊以安慰。

最早烙面应该兴盛于礼泉北部山区,早年间烙面并不是平常就能吃到的,由于粮食紧缺,烙面成为礼泉人过年时候才能享用的奢侈美食。当地童谣云:“弄啥好?过年好!过年买糖带买炮,烙面挂面能吃饱!”

每年春节前夕,家家户户便开始制作烙面,当地人称“摊烙面”。烙面的制作,与其它面品截然不同,是需要家庭中男女劳力相互搭配协作的,常为夫妻二人搭帮合作。天蒙蒙亮,便都起床,女人收拾好一个大瓦盆,男人将数十斤面粉倒入,便开始加水“洗面”。“洗面”就是将面中的面筋洗出,这样做出的烙面会筋光平滑。因为面粉量较大,“洗面”成为一份耗费体力的工作,需要反复抓洗,方可将面中的面筋全部洗出,形成面糊。女人紧接着便开始“摊”烙面。烙面者,烙烤形成之面也。“摊烙面”就是将面糊沿铁锅淋入,摊圆推薄,烙烤至熟,过程和做煎饼相仿。“摊烙面”必须用麦草烧火,火性温和,这样烙面会不焦不糊,内外皆熟,决不可用煤火、炭火、劈柴火,否则外焦内生,一定失败。烙熟的面饼薄光透亮,麦香扑鼻,一张张被晾于屋外绷好的铁丝上,待凉后折叠成手掌宽的长条,一条条码放于一张干净木板上。整个过程持续将近一个白天,至天黑完毕。至此又轮男人上场,用纱布将码好的面饼长条包紧裹好,盖上一个木板或木锅盖,费尽全力抱来一块沉重异常的青石压于其上,至此当天工作结束。次日,移开青石,拿出被压瓷实的长条,由女人在案上逐条横切为细丝后,整齐码放于大竹筐中,苫上厚布,放置屋中阴凉处,烙面制作全部完工。成品烙面遂可每日取食,能供全家食用许多时日,少则将近十天,多则半月有余。 如今在礼泉“秦之升”人的不懈努力下,秦之升牌礼泉烙面已获众多殊荣及称号:《中国历史名面》《中国农产品后稷奖》《陕甘知名商标》《陕西十大名面》《陕西地方特产》《第十六届农高会最佳展示奖》《第十六、十七届农高会礼泉推介产品》《咸阳市旅游局旅游推介产品》《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专用烙面》《礼泉陵光农家乐指定用面》并被《央视7套》《农林卫视》《咸阳电视台》《礼泉电视台》《陕西省2010年旅游地图》《吃在陕西》《西安人手册》《健康导报》《咸阳日报》《商之媒》DM等媒体先后报道。

“秦之升”公司为满足广大消费者足不出户便可品尝到正宗的礼泉烙面和馈赠海内亲友的实际需求以及能使这一千年美食走出礼泉,走向世界。我们与众多民间厨师\食品专家\科研院校\知名食品企业等相关实业团体密切合作,深挖百年佐汤经验,浓缩汤底开发出了秦之升礼泉烙面系列产品,袋装、盒装、碗装以及自热型等多种规格包装已全新上市,是您家庭必备、馈赠亲友、招待亲朋、出国旅行、登山旅游、看望病人、孝敬长辈的最佳绿色方便食品。

烹汤  烙面的食用方式是浇汤,烙面汤的烹制便是关键所在。烹汤一般用肉汤、骨头汤为最佳,五香大料、油盐酱醋鸡精等调味料巧妙搭配,再加入自家特制油泼辣子,放入豆腐丁、肉臊子,便制成一锅色泽艳红、香辣诱人的烙面红汤。汤烧开后锅底扔进一块劈柴,使汤一直保持小滚。食用时一手端碗,另一手用三指捏出一小撮烙面放入碗内,再放入韭菜香菜蒜苗葱,热汤浇上,即可食用。其面筋薄细润,其汤浓煎辣香,个中美味,自有食者才能体味。

(2014-06-09) 评论(0


文章内容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观点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就送梧桐子“”支持吧!

已获得0个“